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陈洁文)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耕地作为乡村重要的生产与文化载体,其多元价值亟待被充分唤醒。为此,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走进济宁多个村庄,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队聚焦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机制,梳理当地耕地盘活、文化挖掘、品牌建设经验,力求探索融合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思路,助力特色品牌打造,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深挖耕地文化,筑牢融合根基
济宁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与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境内耕地景观与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耕地+文化”资源体系。实践队员在嘉祥县的走访中,重点挖掘当地农耕文化与特色技艺的融合脉络。在济宁乡村的田埂边,实践队员开展调研。实践队员穿梭于绿意盎然的农田间,与村民交流时记录下 “春分播种”“秋分打场” 这类代代相传的农谚 。进行实地考察中,留意到农户家留存的耧车、石磨等 20 余件传统农具,还在当地传统石雕上,发现 “五谷丰登”“耕读传家” 的古朴图案,这些直观展现出农耕文化与乡土艺术的交融。从耕地的耕作时序、传统农具使用,到衍生出的民俗符号,文化元素悄然渗透在耕地利用的各个环节。这些文化印记为农文旅融合积累素材,让实践队员看清耕地的文化价值,为挖掘其多元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找准了切实切入点。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村民当地的农耕文化。陈洁文 供图
创新开发模式,激活资源价值
在耕地景观创新开发中,当地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将田间劳作转化为可参与的体验项目如:农户现场演示耧车播种、石磨加工时,游客能上手实操,让传统农耕技艺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石雕艺人紧扣耕地场景创作,游客可跟着学做简易石雕,使非遗技艺与农耕场景在互动中深度融合。这一系列创新开发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局限,把民俗文化、研学教育、休闲旅游等元素融入耕地利用,既激活了土地资源的多元价值,又开辟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如今,这些曾只承载粮食生产功能的耕地,已变身为传播乡土文化的载体、实践教育的课堂和市民游客的休闲乐园,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的华丽转型,实践队员们的调研由此获得了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样本,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为展现创新开发后的耕地景观。陈洁文 供图
培育特色品牌,推动全域联动
品牌培育是济宁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曾作为曾子故乡,打造“曾子耕读石韵嘉祥”品牌,将曾子文化、耕地景观与石雕技艺相融合,以曾庙旁诠释“耕读传家”理念的曾子躬身劳作石雕为文化载体;围绕该品牌举办 “曾子农耕文化节”、设置主题展区,推出串联曾庙、农耕体验区、石雕工坊的特色线路,开发文创产品,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同时,品牌带动当地升级基础设施,建成生态步道、展销中心等,形成“体验—消费—传播”闭环,使耕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25%,推动石雕技艺传承与创新;从全域视角看,该品牌与其他区域品牌联动,构建“济宁耕地文旅品牌矩阵”,通过资源共享、线路互联提升整体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曾子文化旅游区,品牌联动窗口。陈洁文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通过深入济宁乡村,梳理了当地从耕地文化挖掘、创新开发到品牌培育的全链条实践。实践队员用脚步丈量田野,用笔记下农耕智慧,不仅见证了耕地资源在文化赋能下的多元价值释放,更清晰捕捉到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同时为学界研究耕地文化价值转化提供了实证支撑,也为地方优化农文旅融合策略提供了参考。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队员合影 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