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吕佳星、高兴)近日,东北大学“赋能桑梓·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怀揣求知热忱,走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枸杞)”的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东永固村。学子们聚焦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核心命题,深入田间地头与产业一线,探寻 “一粒红枸杞” 延伸产业链的密码,在实践中汲取乡村振兴的鲜活经验。
解码“1314”:乡村振兴的东永固答案
在东永固村委会,基层干部生动的讲解为实践团揭开了村庄振兴的神秘面纱基层工作人员系统解读了当地创新探索的“1314”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抓实“农村三件事”服务“乡村三个人”、深挖“农村三桶金”,锚定共同富裕目标,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庄园化、组织专业化四条路径推进发展。
2018年至2024年村集体营业性收入增长12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82%,。实践团成员围着规划蓝图、产业数据和对比照片仔细询问,直观感受到这套模式如何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路径。实践团成员讨论后深刻认识到,系统性规划与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特色产业做强、乡村振兴见效的关键,这种聚焦核心、多维协同的思路,为思考更广域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图为基层干部讲述“1314”发展模式。 王华森 供图
实地探访:触摸产业延伸的“鲜味”实践
带着对“1314”模式的理论认知,实践团成员马不停蹄地深入产业一线进行验证。带着对“1314” 模式的理论认知,实践团马不停蹄深入产业一线验证。枸杞研学餐厅旁的水产养殖项目,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池中鲜活的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不仅是餐厅直供食材保障新鲜度,更被开发为游客可参与的捕捞、垂钓体验项目,还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显著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
“一期虾苗已投放,二期还将引入冷水鱼,持续丰富‘枸杞 +’内涵。” 工作人员介绍道。成员们俯身观察、不时提问,亲眼见证东永固如何围绕核心产业大胆创新,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与价值链延伸。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产业兴旺的活力真的来自探索创新!这种 “围绕核心做加法” 的模式,让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助力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突破单一生产,探索深加工、体验经济和品牌营销等多元化增值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团参观东永固村水产养殖项目。 王华森 供图
观察巷治:归雁衔来产业环境共生
实践团还深入村巷,感受产业兴旺带来的乡风新貌。整洁的村道上,精美的文化墙与 “巷长制”“门前三包” 融合治理模式相映成趣,勾勒出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走进东永固新建的人才公寓返乡创业青年的分享交流更让学习深入。“我们通过电商把枸杞卖到了全国,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也火了!”青年创业者的讲述,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特色产业与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青年创业者的讲述,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特色产业与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产业“金山银山“与环境的“绿水青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有效的基层治理和人回流是维系这一良性循环的关,这堂生动的实践课让大家明白乡村振兴需统筹人居环境改善、治理效能提升和人才培育,为构建可持续乡村发展生态指明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行走在东永固村。 王华森 供图
青春赋能:从“看见”到“行动”
一天的深度走后,实践团成员围交流研讨。回“1314”模式、创新的产业链、宜居的环境、活力的新农,此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里不仅有红火的枸杞,更有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和系统化的发展智慧,这是最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热烈讨论中,大家形成 “双行动” 共识:当好传播者,讲好东永固的 “枸杞故事”“创新故事” 和 “新农人故事”,让可复制经验被更多人看见;立志践行者,将产业规划的系统性、产业链延伸的创新性等经验融入学习研究,思考如何把开拓精神应用到更广阔天地,为 “赋能桑梓” 积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东永固“天下枸杞第一村”合照。王华森 供图
夕阳为枸杞田镀上金辉,实践团行程暂告段落,但“东永固经验” 与青年思考的种子已播撒心田。东北大学学子带着对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的深刻理解,正将所学所悟转化为青春之智、创新之力。这场与杞乡红果的邂逅,不仅是见闻增长,更是思想启迪,必将化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星火,持续发光发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