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岳柳江、李镓阳、高兴) 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宁夏二市社会实践团踏上“生态研学之旅”,先后深入银河湾生态治理区、石嘴子公园及阅海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地踏勘、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科学检测等多元形式,系统调研宁夏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污染防治的创新实践。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生态变迁,用专业知识解读治理智慧,在塞上江南的绿意画卷中书写青春担当。
银河湾上观巨变,荒滩今朝成绿洲
7 月 31 日的银河湾骄阳似火,实践团成员沿着木栈道步入宁夏银河湾湿地深处时,被眼前的生态画卷深深震撼:曾经“黄沙埋河道,飞鸟不停留”的荒滩,如今被交错的芦苇荡织成绿色绒毯,红柳的枝条在风中轻舞,香蒲挺着褐色花穗伫立水边,3000 余亩天然林在湿地边缘铺展成绵延的绿带。“这里采用‘退耕还湿 + 水系修复 + 植被保育’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退田还湖拓空间、清淤疏浚畅水流、播撒草种固土壤三步走,让湿地面积从2009 年的不足 2000 亩扩展至如今的近 8000 亩。” 湿地管护员的讲解让队员们驻足沉思。俯身轻触水边的芦苇根茎,实践团队员在笔记本上写道:“每公顷湿地要补植 5000 株水生植物,每年清淤量达 8000 立方米,这些数据背后是护湿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执着。我们要把这份‘滩变湿地’的奇迹讲给更多同龄人听。”
图为银河湾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述滩地变湿地的历程。王华森 供图
石嘴公园寻蝶变,工业旧貌焕新颜
从“煤城”伤疤到“城市绿肺”,8 月 1 日实践团在石嘴子公园见证了生态修复的“石嘴山样本”。这座因煤炭开采导致地面塌陷、污水横流的区域,如今已建成拥有 4.2 公里滨水步道、30 万㎡绿地的城市会客厅。石嘴子的重生证明,只要决心坚定、科学施策,‘煤城’也能蜕变为‘美城’,工业遗产也能绽放生态之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团随即化身“生态检测员”,手持水质检测仪沿黄河岸线采样,记录溶解氧、pH值等12项指标;开展“净滩行动”时,清理黄河两岸的垃圾,并向围观游客发放《水源保护手册》。
图为实践团成员系统观测与记录生态环境指标。王华森 供图
阅海湿地探生机,百鸟栖息绘画卷
8 月 3日的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百鸟翔集。实践团在此兵分两路展开“生态科考”:一组队员携带环刀、土壤检测仪深入湿地,在河道边缘等 5 个典型区域采集样本,检测显示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5%,较周边农田高出近一倍,直观印证了湿地“固碳储碳”的生态效能;另一组则在观鸟台、游客中心完成 200 份问卷调查。“83% 受访者认可湿地保护成效,但仅 29% 参与过环保志愿活动,这说明生态共识已形成,但行动参与度仍需提升。”团队成员拟将土壤检测报告、游客建议等汇编成《阅海湿地保护青年提案》,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队员们还在湿地科普角向游客演示土壤酸碱度检测,用通俗语言讲解“湿地为何是地球之肾”。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游客开展问卷调查。王华森 供图
青衿聚力绣河山,躬行沃野展青卷
从退耕还湿到工业修复,再到湿地保护,宁夏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场跨越两市的生态研学,让学子们既目睹了“黄沙变绿洲”的沧桑巨变,也掌握了生态检测的实用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长期性与系统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银河湾的合影。王华森 供图
西北的每片绿色都来之不易,治沙人的皱纹里刻着奋斗,湿地的水波里藏着智慧。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堂行走的生态文明课,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植于心。塞上江南的绿色答卷,用青春接力书写!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