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音融彝韵,普语筑同心——南京邮电大学红柚星火行实践团雷波县推普活动助力点亮民族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08 16: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鑫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李鑫)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红柚星火行团队于7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渡口镇新堰村,根据“让普通话成为民族文化的桥梁”的理念,开展了绘画表达、彝汉文字探秘、双语童谣教唱、乡土诗词飞花令及生活物品认知的五大特色推普活动。实践队用青春力量编织起一张语言与文化共舞的网,让推普之花在彝乡沃土绽放,促进彝汉文化交融,传递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下种子。

画字生根:种下文化认同种子

7月26日,实践团在彝乡开展了首次普通话推广活动。孩子们用颜料在纸上画出火把节、金沙江和彝族纹样,志愿者引导他们用普通话描述画面内容。当孩子指着画中的打荞麦少女说“这是阿依在打荞麦”时,志愿者耐心示范:“用普通话可以说‘妹妹在收割荞麦’。”通过绘画与语言互动,孩子们不仅展现了家乡文化,也在轻松氛围中练习了普通话,让语言学习自然融入生活场景。

实践团带领孩子们探索彝汉文字的奥秘。通过对比“羊”“火”“山”等字的甲骨文与彝文形态,志愿者讲解文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孩子们认真临摹汉字,写下歪斜但充满童趣的书法作品。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不同文字背后的共同文化根源,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在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

图为红柚青年帮助小朋友学习书法

歌翼诗脉:普通话传乡情

7月27日,彝乡的课堂变成了歌声的舞台。孩子们在“童谣同声·彝汉传情”活动中学唱《山野里的太阳》和《爱我中华》,用普通话唱出“索玛花开在山坡上”等歌词,并跟随手语舞动。彝族银饰与歌词中的“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交相辉映,语言虽不同,但爱国情怀在歌声中自然相通。下午的挑战赛在教室里掀起诗意热潮。孩子们围绕“山、水、田”等家乡关键词竞答诗词,争相举手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志愿者总结时指出,用普通话传递乡土诗意,能让雷波山水的声音飞向远方。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点亮了孩子们对语言和家乡的热爱。

图为红柚青年与小朋友开展诗词飞花令环节

物镜显清:让生活在标注中清晰

7月28日的“教室寻宝·语绘生活”活动,让普通话走进日常。志愿团队团队准备的15种物品中,既有课桌、黑板等常见物件,也有羌笛、月琴等彝族乐器。“找到‘月琴’的小组请举手!”随着指令,孩子们兴奋地冲向目标,拿起标签齐声念出“月琴,彝族的弦乐器,声音像流水”。获得“推普小管家”袖章的小组,还在志愿者指导下给教室新添的物品贴标签。这场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原来普通话就在身边的每一件东西里。

图为红柚青年与小朋友大合照

三天的活动落幕时,雷波县的孩子们已经能用普通话流畅地介绍自己的画作、朗读喜欢的诗句,有的还主动教志愿者说简单的彝语。南京邮电大学红柚星火行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认知——就像“彝汉文字千年对视”的主题所昭示的,普通话不是取代民族语言,而是为彝族文化插上翅膀。当最后一张合影里,孩子们举着双语作品高喊“童音、普语,共筑彝乡梦”时,这场跨越语言的相遇,已在他们心中种下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种子,而那一声声清脆的普通话,终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温暖注脚。

撰文 | 陈雪

图片 | 张作为

审核 |李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