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蚓领未来”社会实践团队携蚯蚓堆肥箱与“Worm School”APP,走进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智苑社区,开展“‘蚓’动社区,碳索未来”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紧扣国家“低碳”战略,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堆肥箱与碳积分平台,聚焦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探索社区低碳治理的新路径。
居民共建:绿色舞台悄然筑就
活动筹备阶段,社区居民的热情便被点燃。几位热心居民早早来到现场,主动请缨协助团队搭建场地。他们有的帮忙搬运材料,有的帮忙布置展示区,现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场地很快布置完毕,蚯蚓堆肥箱被摆放得整整齐齐,静待居民们的近距离观摩。
图为热心社区居民帮忙搭建场地
科技亮相:方寸绿箱引燃好奇
场地布置完毕后,蚯蚓堆肥箱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它那独特的外观和奇妙的功能,吸引着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看似普通却又蕴含着环保智慧的装置。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箱子是做什么用的呀?”“它能处理我们平时的厨余垃圾吗?”“处理后的垃圾会变成什么呢?”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对新技术的期待和好奇。
图为社区居民观察蚯蚓堆肥箱构造
匠心解密:蚯蚓巧技化废为宝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结合实物向居民们详细讲解蚯蚓堆肥的原理和优势。他们耐心地解释道:“蚯蚓堆肥是一种利用蚯蚓的自然分解能力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方法。蚯蚓通过摄取厨余垃圾,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最终生成高价值的蚯蚓粪肥和蚯蚓茶。这些肥料不仅可以用于家庭种养,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是一种真正的‘变废为宝’。”居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图为“蚓领未来”团队成员对蚯蚓堆肥箱的介绍
成员们还现场演示了蚯蚓堆肥箱的操作方法。他们打开顶层托盘,铺上一层碎报纸作为“床铺”,然后添加一些食物残渣和蚯蚓。蚯蚓在适宜的环境中开始活动,居民们打开箱体可以看到蚯蚓忙碌的身影。成员们接着介绍:“中间的堆肥工作盘是蚯蚓的主要活动区域,它们会在这里吃掉厨余垃圾。当这个托盘的食物被吃光后,蚯蚓会自动移动到顶部托盘寻找新的食物。而底部的堆肥工作盘则用于储存已经完全分解的肥料,这些肥料可以直接用于培养植物。当堆肥用光时,只需将空托盘移至顶部,就可以继续循环使用。”这种简单易懂的操作方式,让居民们眼前一亮。
图为“蚓领未来”团队成员对蚯蚓堆肥箱的演示
智慧交锋:答疑解惑共探新途
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居民们积极互动,围绕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位居民问道:“我们平时分类后的厨余垃圾,用这个堆肥箱处理是不是更高效呢?”团队成员回答说:“是的,经过分类后的厨余垃圾更适合蚯蚓堆肥。这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异味产生,还能让蚯蚓更好地分解有机物。”另一位居民关心地问:“这个堆肥箱在处理过程中会不会有异味呢?”成员们解释道:“蚯蚓堆肥箱内部安装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箱内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环境参数。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异味的产生。而且,定期清理和维护也能保证堆肥箱的正常运行。”居民们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感到满意,纷纷表示这种技术很实用,值得尝试。
沃野初耕:社区低碳星火燎原
随着活动的深入,居民们对蚯蚓堆肥技术的兴趣愈发浓厚。活动结束后,不少居民主动找到团队成员,表达了自己想要重复实验的意愿。他们纷纷表示,这种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的技术不仅环保,还能为家庭种植带来便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蚯蚓堆肥技术的落地潜力在这次活动中初步显现,居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蚓领未来”团队在智苑社区的合影
暮色四合,队员收起最后一把蚯蚓粪,黑褐色的颗粒在掌心滚动,沉淀着草木的余温。团队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蚯蚓堆肥箱搬上车。小区的角落,两道浅浅轮痕烙在社区肌理,辙印尽头,似有青芽挣破土壤,吟诵生生不息的绿色诗篇。
蚯蚓虽小,却能唤醒沃土生机;绿箱不大,却承载无限绿色希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蚓领未来”社会实践团队,躬身智苑社区,以这一方绿箱,深耕环保沃土,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这不仅是一次绿色科技在社区的扎实落地,更是一场环保理念润物细无声的广泛传播。每一次将厨余垃圾智慧转化为资源,都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每一份对低碳生活的坚定践行,都在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筑牢根基。愿这绿箱孕育的生机,如春潮般涌向四方,染绿更多角落,让盎然绿意成为时代最鲜明的底色;让点滴微小的力量,在此刻汇聚奔涌,最终化作滋养千秋万代、重塑地球未来的磅礴洪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