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5日,佛山大学设计学院艺歆筑学服务队走进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国家资助政策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服务队以墙绘创作与国家资助政策宣讲为两大抓手,将艺术之美融入乡村建设,把惠民政策送入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5月8日,服务队召开首次筹备会议。会上,往届队长结合云浮市天堂镇实地实践经验,围绕资源对接、活动执行等环节进行案例分享,为7月即将开展的乡村振兴实践筑牢工作基础。会后,服务队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接组顺利与当地政府、学校及乡村建立联系;调研组敲定调研选题并设计好调查问卷;设计组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准备墙绘图案;宣讲组系统整理资助政策资料,完成宣讲PPT制作等。
7月1日下午到7月5日上午,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新铺村的墙体上精心创作。三角梅作为天堂镇特色产业之一,成为此次墙绘创作的核心元素。起稿阶段,他们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和绘图技巧,在墙面精准勾勒出三角梅的轮廓,力求还原其最美的自然姿态;调色环节,队员们根据三角梅不同生长阶段的色彩特点,反复调配颜料,确保色彩的鲜艳与逼真;填色和勾线时,大家手持画笔,以细腻的笔触为三角梅赋予生机与活力。
在创作过程中,墙绘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驻足。村民们对作品内容与细节积极建言献策,队员们认真倾听每一个意见,主动对画面进行调整,确保墙绘作品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契合当地村貌特色和群众审美习惯。其中不少村民热情邀请服务队为自家居所进行墙绘创作。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队员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更让艺术真正融入了乡村生活。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激发了村民对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青年队员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艺术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刻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厚重与时代责任,在“画”与“话”的交流中,实现了双向奔赴的成长与感动。
在墙绘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宣讲组的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7月3日下午4时,服务队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田家炳中学开展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主题宣讲活动。下午5时临近,宣讲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领取宣传资料、填写调查问卷。短短几十分钟内,数百份宣传礼品与调查问卷便被同学们争先领取完毕。活动中,服务队成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针对申请流程、资助条件等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政策内容。
7月3日上午9时,宣讲组携带精心准备的宣传物料前往朱所村,逐户走访村民家庭。他们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读国家资助及助学贷款政策,针对群众关心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还款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推动政策信息精准触达每一个有需求的家庭。
走访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专注于政策宣讲,还同步调研当地特色产业紫米产业的发展情况。他们深入了解到紫米种植已实现机械化播种、耕作和收割,这些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此外,队员们走进将军巷、天字码头等“天堂小镇”项目的精品旅游线路景点,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为后续撰写调研报告和宣传天堂镇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7月3日下午2时30分,宣讲组前往元头岗村,与村落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并面向村民进行系统的助学政策宣讲。在宣讲过程中,面对一位家中有子女就读大学的父亲提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及办理机构相关疑问,服务队成员不仅详细解答,还将完整申请流程精心誊写于宣传单上,用实际行动为村民排忧解难,让政策真正成为村民子女求学路上的有力保障。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艺歆助学服务队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以实际行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青春誓言。活动期间,服务队共绘制墙绘10余幅,覆盖政策咨询家庭超80户,切实将国家资助政策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活动结束后,服务队并没有停止脚步。摄影组建立云端共享相册,精选500张优质纪实照片,方便后续宣传材料制作;文职组对250份有效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总结村民反馈的共性问题,并制作宣传推文,将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传播得更远;调研小组对数据进行分析,打磨优质调研报告。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一直“在路上”的行动。佛山大学艺歆助学服务队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为乡村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注入全新活力,为推动文化润村、美育育人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曾彩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