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绘新景,科技赋能振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08 17: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琳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石琳)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九曲安澜实践队深入德州市武城县后王庄村与大赵庄村,开展农村土地利用流转专题调研。这片鲁西北平原上的农业重镇,正以土地流转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而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生机。

实践队员刚踏入后王庄村,目光便被田野间矗立的数十座白色风车吸引。数十座白色风车缓缓转动,巨大的叶片在平原上投下流动的阴影,形成一种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交织的独特景象。这些新能源装置下方,曾是村民耕作的土地。

▲图为后王庄田地中的大风车。

谈及矗立在田间的“大风车”,村民王大爷指着风车基座所在的位置,说道:“大风车占用了我们的地,补偿款倒是给了,可这地没了,心里就像缺了个角,总不踏实。”王大爷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然而,风车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基座永久占用的那块土地,风车叶片投下的阴影以及运行时的震动,让邻近土地上的作物生长受到了影响。部分村民发现,作物的高度和产量与以往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村民的心情变得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对新能源项目带来的改变怀有期待;另一方面,对脚下这片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依然充满了难以割舍的眷恋。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了解大风车的情况。

不过,新能源项目带来的积极变化也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每年,风电项目都会为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分红。这笔钱被合理地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修缮道路、安装路灯;也投入到公共服务中,让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们欣喜的是就业机会的显著增加。过去,村民们大多靠种地为生,收入不稳定且辛苦。如今土地流转后,不少村民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比以前稳定多了。土地流转释放出的劳动力红利,正悄然改变着后王庄村村民的生活轨迹,让这个小村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十五公里外的大赵庄村,土地流转则孕育出另一番景象,百余个银色喷头在土地上旋转喷洒。这些喷头精准地覆盖整个田地,向作物喷洒水分。整个过程高效且精准,大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并提升了农作物的生长效率。这片农田能实现全自动灌溉,根源在于土地流转带来的深刻变革——分散在村民手中的零碎地块,经流转整合为连片农场,为智能灌溉系统铺设扫除了物理障碍。

“以前田埂交错,浇水得扛着水泵满地跑。”村民张大叔指着田边残留的旧垄沟痕迹。土地集中前,地块最小不足半亩,大型灌溉设备根本无法施展。自从土地流转后,地下预埋的主管道才得以贯通整片农田。

▲图为大赵庄村农田中预埋的喷灌设备。

据当地管理员介绍,这套喷灌系统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不仅能够提高灌溉效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用,还极大地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以往,农民们采用传统方式灌溉,一天下来只能勉强浇灌几亩地,而现在,借助喷灌系统,五六天就能完成500多亩地的灌溉任务,节水率高达40%。

土地流转释放的不仅是空间格局的重塑,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埋设地下的管网取代了纷乱的田埂,智能系统精准调控着每滴水的旅程,这不仅是灌溉效率的飞跃,更是水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每一寸集中经营的土地,都化作节水农业的实践载体。

武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收益共享与风险分担问题日益凸显。后王庄村风电项目产生显著收益,但风力发电机运行对周边农田造成减产影响,现有补偿机制未覆盖此类间接损失;大赵庄村通过土地集中经营建成智能灌溉系统,有效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但智能灌溉系统面临管网更新等后续资金压力,技术升级也使部分老年农户面临操作适应问题。如何在发展中平衡各方利益,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成为推进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九曲安澜实践队合照。

在深入调研武城县土地流转实践后,曲阜师范大学九曲安澜实践队明确了后续行动方向:将聚焦土地流转中的关键问题,推动政策完善与技术创新;开展针对性帮扶,提升村民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持续跟踪生态效益变化,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同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实践队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土地流转释放更大效能,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撰文 | 石琳

图片 | 石琳

审核 | 王中贞 李怡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