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探访掐丝珐琅传承人包钦的艺术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09 00: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实践团队,怀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好奇,跨越山水,抵达湖南怀化。此行旨在寻访一位在现代都市中坚守古老技艺的掐丝珐琅传承人——包钦。在他的工作室里,我们见证了金属与釉彩在烈火中淬炼成器的神奇,更触摸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承与新生的脉搏。初见包钦:现代都市里的“守艺人”掐丝珐琅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既是技术奇迹,又是哲学与艺术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亦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皇权审美的巅峰追求。作为“国礼”级工艺,其价值远超器物本身,成为中华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在怀化市鹤城区烟火氤氲的"嬉麓·非遗特色街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寻到了包钦的"钦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方寸之间的空间宛若微缩珐琅博物馆,从玲珑胸针耳饰到典丽摆件夜灯,流转的釉彩在器物间翩然生辉。与传统印象中疏离尘世的"大师"不同,这位沉静专注的青年艺术家,言谈间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赤忱与艺术的哲思。

▲图为包钦老师沉静专注的进行掐丝珐琅中的掐丝过程

   包钦与掐丝珐琅的际遇始于画展惊鸿一瞥。当流光溢彩的器物撞入眼帘,艺术设计专业的他便决然奔赴深圳,以学徒身份开启十二年淬炼之路。"传统珐琅多作陈设重器,高悬庙堂。我愿将其化作可佩可用的日常美学。"这位非遗传承人的话语间,跃动着让古老技艺焕发当代生命力的执着追求。丝与火的艺术:探秘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

掐丝珐琅,这个凝着古韵的名字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华夏文明。这项发源于阿拉伯地区的技艺,经丝绸之路于元代传入后,便悄然生根于东方沃土,绽放出独特的审美意趣。

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因湛蓝釉色盛行,掐丝珐琅技艺臻至首个鼎盛期,"景泰蓝"之名由此定格时空。作为明清两朝御用珍品,它熔铸青铜铸造、陶瓷釉彩、工笔绘画等技艺精粹,经宫廷造办处巧匠之手,"十箱官窑器难抵一件景泰蓝"的盛誉流传至今。2006年,这项凝结古人智慧的技艺终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从紫铜胚胎到璀璨成品,需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镀金五大核心工艺。铜胎成型后,金丝盘桓作画,釉彩灌注成章,再经烈火淬炼重生。匠人指尖的每次细微震颤,都可能让心血付之一炬——正是这种与不确定性共舞的技艺修行,铸就了景泰蓝摄人心魄的艺术魂魄。

传承与新生:包钦的创新之路

在包钦的传承哲学中,敬畏传统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步入工作室,架上那些跳脱传统形制的器物,正无声诉说着非遗技艺的当代觉醒。

"新技法坚守掐丝、点蓝两大精髓,却在精微处更见功力。"包钦执起一卷金丝解释道,"这是改良后的镀金氧化铝丝,物理特性优于传统铜丝,能勾勒繁复纹样。"冷固色工艺的革新,则让釉彩在时光冲刷中愈发坚贞。

最动人的创新在于对土地的凝视。麻阳冰糖橙的橙瓣纹理、靖州杨梅的绛紫晕染、中方古井的岁月包浆,这些湘西风物经珐琅转译,凝固成可佩戴的文化符号。当宫廷重器化作案头夜灯、衣襟胸针,六百年绝艺终在烟火人间觅得知音。

  指尖上的非遗:启为团队的沉浸式体验

在包钦示范下,“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成员乐文俊也执起镊子开启珐琅初体验。颤巍巍的金丝折线轨迹,屏息凝神的釉料滴注时刻,纤毫世界间终触摸到这门技艺对耐性与精度的苛求。丝线流转的弧度渐变,釉彩晕染的层次过渡,都在叩问匠人的眼力火候、指尖定力与心神韧劲。

▲图为团队成员乐文俊在包钦老师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现代掐丝珐琅画的制作过程。

  团队成员乐文俊在体验后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今天亲手触摸、制作,才发现它是有温度、有生命的。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修行。”这次体验也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着‘拾遗楚韵·启为创新’新媒体账号。“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意识到,除了客观记录,更要传递出非遗背后的匠人精神和情感温度,而沉浸式体验正是连接公众与非遗的最佳桥梁。

结语:当青年力量遇见传统技艺

 一天的探访短暂而充实。离开包钦的工作室时,团队带走的不仅是对掐丝珐琅技艺的深入了解,更有对“传承”二字的全新思考。像包钦这样的青年传承人,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时代活力;而青年学生团队,则希望用数字化的翅膀,助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飞得更高更远。

  这次探访,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青年力量与传统技艺的美好相遇。团队相信,在无数个“包钦”的坚守与创新,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关注下,掐丝珐琅这门璀璨的艺术,必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夺目光彩。(通讯员 乐文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