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刻千年:传统银饰技艺 的当代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8-09 00: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启为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保护与传播,足迹遍布全国30余省市区,调研近300项非遗项目,发表稿件8000余篇,打破非遗“信息茧房”。今年暑期,团队聚焦荆楚文化,深入湘西地区调研。7月12日,团队走进非遗文化古城,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银饰锻制技艺,追溯其历史渊源,探寻未来发展,重点拜访了凤凰古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麻利明老师荆楚银韵:千年匠心与非遗传承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其金属锻制工艺源远流长。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深厚民俗信仰与审美情趣的文化符号,在湖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重要一席。

传统银饰的诞生堪称一场“火与铁的艺术”。其工艺流程繁复,令人惊叹。一件精美的银饰往往凝结着匠人三十余道工序的匠心。熔炼是整个过程的开端,银匠凭借丰富经验精准把控火候,令纯银化为液态。随后的捶揲考验着匠人的功力,他们手持锤子敲打银块,赋予其延展的生命,使其化为片、条或丝,“千锤百炼”由此得名。錾刻工序是对巧手与精准度的极致追求,匠人手持特制錾刀,在银片上精雕细琢出栩栩如生的纹样。拉丝与编结技法则将银条化作细如发丝的银线,编织出繁复精美的结构。最后,经过焊接、镶嵌、抛光等一系列精细收尾处理,一件凝聚匠心、闪耀独特光芒的银器才最终诞生。这些技艺不仅要求高超手工技巧,更蕴含着匠人世代相传的品质与智慧

图为麻利明老师正专注于熔炼工序,这是银饰锻制中的关键环节。

青年力量:“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的非遗探寻之旅

在凤凰古城,团队成员拜访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麻利明老师。麻利明出身于“银匠村”——凤凰县德榜村,是家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第七代传人。在麻利明老师的“德榜村银饰传习基地”,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千锤百炼”的震撼场景。麻利明老师介绍,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银饰上的图案便是他们的“符号语言”,记录着民族的迁徙史与图腾崇拜、祈福纳吉等深层寓意,手艺技法更是世代匠人智慧的结晶。

从“守护”到“焕新”的未来展望

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现代转型。有效的活化实践遵循“技艺守正、形态创新”原则,通过设计赋能、市场适配与生活化改造完成转型。苗族银饰纹样在彩妆产品中的创新运用获得消费市场认可,传统图案经过时尚化改良后更适应日常佩戴需求,印证了轻量化改造的创新价值。

图为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银饰手镯,展现了非遗创新的潜力。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聚焦非遗保护与创新转化的衔接路径,其工作模式突破传统记录保存,着力构建包含学术研究、设计研发和市场转化的支持体系。通过银饰业态深度调研,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依赖手艺人的技艺延续,更需要构建包含青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协同机制。当古老的“叮当”锤音与现代的数字脉搏同频共振,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不再是尘封于博物馆的展品,而是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活态文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