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间的经纬与新生

发布时间:2025-08-08 23: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伍崇文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老竹屋,把张大爷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活动的剪影。他正坐在竹编的太师椅上编篮子,左手捏住竹篾的一头,右手的篾刀“唰唰”削着,青黄色的竹篾在他膝间翻飞,很快就有了篮子的弧度。我们来的时候,他刚编完一个圆底篮,竹篾的纹路细密均匀,像水面荡开的涟漪。

“这手艺是我爹教的,”张大爷放下篾刀,指节因为常年用力而有些变形,“十五岁那年,他把我绑在竹椅上,让我练‘打底’,编不好就不许吃饭。”他拿起一根竹篾比划着,“你看这十字底,得编得像铁打的,不然装重物就散。”墙角堆着他编的各种竹器:圆的菜篮、方的米筐、带提手的背篓,最边上还有个小巧的竹蜻蜓,竹片削得极薄,翅膀上还留着细密的纹路。“那是给村头小孩编的,”他咧开嘴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学这个喽,嫌慢,不如去打工来钱快。”

我们架起直播设备时,张大爷有点紧张,手捏着竹篾半天没动静。“就像平时编篮那样就行,”我凑到他耳边轻声说,“跟网友说说这竹篾要怎么选,怎么削才不裂。”他点点头,拿起一根青竹,篾刀从竹节处下刀,“唰”地劈出一片薄如蝉翼的竹篾,“你看这竹,得选三年的老楠竹,太嫩了易断,太老了发脆。”他的手指在竹篾上摩挲着,像在抚摸老朋友,“削的时候要顺着竹纤维走,就像顺着河水划船,省劲,还光滑。”

屏幕上渐渐有人进来,弹幕里有人问“这篮子多少钱”,有人说“爷爷手真巧”。张大爷一开始还盯着屏幕看,后来编得投入,嘴里自然地说起往事:“年轻时走村串户编竹器,一天能编三个筐,换两斤米回家。现在不用换米了,但这手艺不能丢,编了一辈子,手上的茧子都认竹篾了。”他编到篮子的提手处,手指翻飞得像在跳舞,竹篾在他掌心听话地转弯、交叉,很快就织出好看的菱形花纹。有个网友说“想要个带花纹的菜篮”,张大爷抬头对着镜头笑:“能编,你说要啥花纹,我给你编进去。”

直播结束时,后台已经有二十多个订单。张大爷摸着手机屏幕上的订单信息,手抖得厉害,忽然转身从里屋拿出个铁皮盒,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泛黄的照片:年轻时的他背着竹篓走在山路,身后跟着一群学编竹器的孩子。“你看这张,”他指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这是我爹,编竹器编到八十岁,手指还灵活着呢。”阳光穿过竹窗,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了层金,竹篾的清香混着他身上的汗味,成了最动人的味道。

离开时,张大爷往我们手里塞了个刚编的小竹篮,篮底还留着他手心的温度。走在暮色里的村道上,竹篮晃悠着,像装着一整个曹家村的时光。突然明白,那些竹篾的经纬里,不只是手艺,更是一代代人的念想——老匠人把乡愁编进竹篮,而我们用镜头和网络,让这份念想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这山间有群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守着最珍贵的传承。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