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条千转绕童心——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开展一堂触摸千年记忆的竹编非遗课​

发布时间:2025-08-08 23: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松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黄景、薛茗月、张子松)近期,神农架新华镇"七彩假期"托管班里,竹篾的清香随指尖流转。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此开展竹编非遗主题课,通过"溯源+手作"的沉浸体验,让林区少年在经纬交叠中读懂文明的千年脉动。

​竹史寻踪:从生存技艺到文化符号​

"祖先为储存食物编织藤筐时,发现竹子柔韧易塑,这门手艺便传承至今。"志愿者以历史长轴展开讲解:新石器时代的质朴容器,殷商匠人的技法雏形,明清时期的工艺巅峰,千年竹编演变的轨迹渐次清晰。当提及宋代元宵竹编花灯风靡都城时,有孩子举手追问:"古人也会编装饰品吗?"志愿者点头笑答:"何止会?他们的智慧正穿过时光轻叩我们的课堂。"

▲图为志愿者讲解竹编知识

屏幕上闪过战国竹篓、明代食盒等文物图片,志愿者拎起神农架常见的山货竹篓点明三重价值:"装山货是实用,编花纹是艺术,爷爷传给孙子便是文化传承。"而展现国家非遗"瓷胎竹编"时,"以瓷为骨,以竹为衣"的玲珑工艺引发现场惊叹。随后的实拍视频里,竹农挥汗破竹的场景更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从青竹到可编织的竹篾,需历经晾晒蒸煮、劈丝削薄等七道繁复工序。

​指尖传承:经纬交织见匠心​

"现在,我们把千年技艺编进风铃里!"实践环节在竹条分发中开启。孩子们模仿志愿者"挑一压一"的技法专注编织,教室瞬间化为竹艺工坊。"这里要对齐吗?""怎么打结更牢靠?"面对频频举手的小学徒,志愿者穿梭指导,将古老技法化作手把手的温度。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编织技巧

▲图为志愿者与部分学生及作品合影

竹风铃的清响在教室荡漾,篾条间的童稚创作,恰如志愿者所言:"当你们的手指记住这门技艺,千年的薪火就有了新生的火苗。"据悉,这已是团队在神农架开展的第五堂非遗课,扎染、陶艺等课程的延续,正让更多孩子成为传统文化脉动的见证者与续写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