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张晨佳)7月19日至8月7日,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向“疆”来·向未来志愿服务队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瑞丰5村开展支教志愿活动。本次活动共涵盖三大类——传统文化课堂:包括拓印、书法、围棋、剪纸、脸谱、太极拳。科技课堂:涉及LED灯、水火箭、3D打印、瓦力机器人等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包含弘扬航空精神,组织朗诵《多彩的中国》《党啊,我亲爱的党》,以及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活动。
笔墨纸砚间,触摸文化根脉
拓印、书法、围棋、剪纸、脸谱、太极拳等传统文化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一笔一划的书法里,藏着汉字的风骨与“字如其人”的品格教化;一剪一刻的剪纸中,透着生活的巧思与对美好的向往;黑白对弈的围棋间,藏着“舍小取大”的格局与辩证智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晕染着忠奸善恶的鲜明印记;一招一式的太极拳内,蕴着“动静相济”的东方哲学。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悄然与传统文化对话,筑牢文化自信。
▲图为支教小朋友在书法小课堂上临摹“永”字八法。通讯员 范志鸿 供图
动手实践中,点燃科学火花
LED灯组装、水火箭发射、3D打印体验、瓦力机器人操作等科技课堂,用直观可感的实践打破科学的神秘感。孩子们亲手调试机器人、见证水火箭升空、观察3D打印过程,在一次次尝试中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埋下探索创新的种子。这些动手实践的瞬间,让科学从课本上的公式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惊喜。孩子们在一次次尝试、调整、成功中,不仅摸清了科技的“脾气”,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原来科学离生活这么近,原来自己也能成为探索世界的小科学家。这份好奇心推着他们追问“为什么”,也推着他们想要创造“新可能”,探索与创新的火苗,就在这些课堂里悄悄燃了起来。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航空科技小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做“水火箭”发射实验。通讯员 张粟凯 供图
声情并茂里,厚植家国情怀
孩子们在激昂的文字与旋律中体会家国大义。从航空英雄的奋斗故事到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爱国爱党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长。孩子们在《多彩的中国》的朗诵声里,触摸祖国大地的辽阔——从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到南海诸岛的碧波荡漾,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到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文字铺展开的画卷里,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多元与璀璨,让小朋友在抑扬顿挫中读懂“江山如此多娇”的深沉底气。学唱《党啊,我亲爱的党》时,悠扬旋律裹着真挚的倾诉,孩子们跟着歌词回溯从嘉兴南湖红船到新时代巍巍巨轮的百年征程,在“你是灯塔,照亮航程”的咏叹里,悄然埋下对党的崇敬与信赖。而当《我和我的祖国》的前奏响起,几十双稚嫩的嗓音汇成清澈的溪流,“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旋律回荡在教室,孩子们望着墙上的五星红旗,小手不自觉地握紧,那份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滚烫情感,就在歌声里慢慢生根、发芽。
▲图为支教团成员示范朗读《彩色的中国》。通讯员 范志鸿 供图
这些活动对当地小朋友的滋养,远不止于暑期时光的充实与视野的拓宽。在拓印的纹理里、水火箭的轨迹中、爱国歌声的共鸣间,文化自信的根基愈发坚实,科学探索的火种持续燃烧,家国情怀的嫩芽悄然生长——这是对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深层塑造,更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埋下向善向美、向上向远的种子。
▲图为活动结束时德州学院支教团全体成员与当地小朋友合影留念。通讯员 张粟凯 供图
8月7日,德州学院鲁喀专项志愿服务活动正式落下帷幕,十余天的支教时光为喀什疏勒县的孩子们留下文化浸润与科学启蒙的种子,也结下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晨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