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与探索农民文学发展的使命,踏入了西安市鄠邑区西郊村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在这里,他们与扎根泥土的农民诗人、文学爱好者们共赴以诗会友的盛夏之约,通过深度访谈,用心聆听那从田野阡陌间生长出来的、饱含生命力的创作故事,感受那份源自大地的深沉情感与坚韧精神。
当青春遇见泥土的芬芳
上午十时,西郊村的活动室内洋溢着别样的热情。在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苦果老师与实践团负责人的精心筹备下,一场联结高校与乡村的“农民诗歌见面会”拉开序幕。
实践团成员代表首先深情朗诵了苦果老师为本次活动特别创作的诗歌《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铿锵有力的诗句,瞬间拉近了青年学子与农民创作者的距离。
▲图为实践团成员朗诵农民诗歌
“热烈欢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来到我们西郊村!”原西郊村村委会主任王瑞堂同志热情洋溢的欢迎辞,道出了乡亲们的朴实心意。紧接着,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陈亚琴同志郑重宣读了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初红为实践团所作的贺诗以及会长李雪如发来的贺信。字里行间,是对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实践的赞许,更是对乡校携手共促文化繁荣的殷切期望。
面对数字化浪潮,如何让深植泥土的诗歌飞得更远?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所长,带来了主题为“AI+新媒体赋能农民文学”的实用讲座并配合精心制作的宣传册,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秀米”编辑器打造个人公众号,并介绍了多款易上手的AI工具在辅助创作构思、润色文本、拓宽传播渠道方面的特色功能。“用科技点亮创作,让好诗被更多人看见!”成员们的讲解清晰生动,点燃了在场农民诗人拥抱新技术的兴趣火花。
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杨民社同志在随后的致谢词中,高度评价了实践团的分享“及时、实用、有温度”。原户县文体广电局办公室主任、学会顾问耿朝晖同志的总结讲话,则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户县农民诗歌的光荣传统,寄语青年一代传承创新。实践团负责人王嘉玉同学做答谢发言,表达了学子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敬意。
▲图为参与实践活动人员合影
临近活动尾声,农民诗人阮芬、何志荣、姬任斌等纷纷登台,用带着乡音的质朴腔调,深情朗诵自己的作品。那些关于土地、劳作、乡情与希望的句子,在并不华丽的语调中,却迸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现场掌声阵阵,乡情与诗情在此刻水乳交融。合影留念时,一张张笑脸定格了这份跨越年龄与身份的情谊,也种下了未来持续交流的种子。
聆听泥土深处的心跳
见面会余温未散,实践团成员在苦果老师的盛情邀请下,走进了他充满书卷气息的家,开始了深度访谈。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他的诗友——环卫工人诗人刘英桃。
刘英桃老师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扫帚是她的笔,街道是她的稿纸。她讲述着如何在清扫街道的间隙、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捕捉瞬间的灵感与生活的感悟。她笑着回答实践团成员的提问,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定。生活的重担从未压垮她对诗意的追求,多年来积累的人生阅历和底层视角,反而让她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份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的不屈精神,深深震撼并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农民作家苦果老师
当话题转向“苦果”这个独特的笔名时,苦果老师的神情变得深邃。他坦言,这个名字源于一段青春岁月的苦涩情感经历。然而,时光赋予了它更醇厚的意蕴。“人就像树上的果子,青涩时总是苦的。但经历过风雨,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会慢慢成熟,滋味也会变得甘甜。”这不仅是笔名的由来,更是他半生创作与人生的写照。从早年向广播电台投稿,到如今活跃在抖音、美篇、个人公众号等多个平台,苦果老师始终笔耕不辍。他积极拥抱新媒体,用诗歌记录时代变迁、抒发乡土情怀,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播着农民的声音。他坚信,只要扎根泥土,持续耕耘,终能在创作的广袤田野上,收获甘美的硕果。
探寻根植泥土的创作真谛
同一时间,实践团的另一支小分队循着书香,探访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在户县的挂牌基地——初见书屋。在书屋主人秦专理先生的引领下,成员们参观了书屋。
“2018年创办时,就是想给爱书人一个随时能来的地方。”秦先生指着24小时开放的阅读区介绍道。书屋的初心简单而温暖。随着时间推移,秦先生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户县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拜访了近百位本土作者,如同一位虔诚的文化拾穗者,收集了六七百册珍贵的户县地方文献:厚重的村史、绵延的家谱、本土作家的诗集文集……一本本、一册册,静静躺在书架上,无声地诉说着户县的历史烟云与人文积淀。这份对乡土文化近乎固执的坚守,让实践团成员肃然起敬。
离开书屋,小分队成员赶赴西郊村与大队汇合,并在见面会后采访了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老师与前秘书长杨宏涛老师。
谈及乡土题材创作,王连生社长语气铿锵有力:“坐在书斋里是写不好农村的!必须脚踏泥土,亲身感受。我们的生命之根连着祖先,扎在土地里,这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强调,农民诗歌要有大情怀,要表达广大农民兄弟想表达却未能道出的心声,而非沉溺于个人狭小的悲欢。华丽的辞藻堆砌不出真情实感,唯有源于生活的质朴表达,才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老师
杨宏涛老师则用他诗作《涝峪里的兰花草》中的意象自喻:“没有玫瑰妖艳,不与乔木参天”。这句诗正是众多农民诗人的精神写照。“我们就像山野里的兰草,”杨老师解释道,“不羡慕玫瑰的艳丽,也不追求乔木的高耸。我们安守本分,扎根在生养我们的土地上。”他们不刻意追逐华丽的修辞或时髦的主题,而是保持土地赋予的质朴与本真,忠实地记录着脚下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最朴素的情感。这份对“本真”的执着坚守,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农民诗人群体那份沉甸甸的初心与滚烫的情怀。
撷取泥土芬芳装点青春行囊
一天的实践行程紧凑而充实。从诗歌声回荡的活动室,到弥漫着墨香的书屋;从倾听苦果老师的人生哲思,到感受刘英桃老师在平凡中的坚韧;从领悟王连生社长对创作根源的强调,到体会杨宏涛老师对“兰草”精神的诠释……
他们用诗歌搭建桥梁,用科技传递希望,更用真诚的倾听,触摸到了农民文学那蓬勃跳动的心脏——那是对土地的无限眷恋,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光辉的执着讴歌。泥香缕缕,谱写着属于大地的深沉篇章;真情脉脉,化作一行行源自生命本真的动人诗行。学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离开,心中已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无论走向何方,都将铭记这片土地馈赠的力量,以青春之笔,继续书写与泥土、与人民同行的时代故事。
文章撰稿人:王奇轩
图片拍摄者:岳思滢、赖屿楦、王嘉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