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城乡大地上,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赣苗连心团依法治国宣讲团的志愿者们,以法律专业知识为利器,以民族文化为桥梁,将依法治国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土壤中,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典籍筑基:法治理论的溯源与转化
志愿者们首先走进禄劝县图书馆法治文献专区,系统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等核心典籍。在泛黄的书页间,他们梳理宪法修正案的历史脉络,解析“高空抛物责任认定”等贴近民生的法条案例,深刻理解“依法治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土地承包纠纷解决这些具体场景中”(志愿者小张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队员们发现禄劝县将彝族谚语“法是铁,律是轨”融入普法宣传的创新实践,这为后续开展民族地区法治宣讲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查阅地方普法案例汇编,志愿者们精选出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0余个典型案例,改编成适合基层宣讲的通俗素材,完成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第一步转化。
校园播撒:规则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禄劝县红军小学,志愿者们以“国有家规,校有校纪”为切入点,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课。面对“什么是法治”的提问,孩子们起初茫然无措,但当志愿者用“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校园不能欺凌同学”等生活场景举例时,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法律就像保护我们的盾牌!”学生李坤的比喻生动贴切。志愿者们巧妙结合红军长征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历史故事,将抽象的“法治国家”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守规矩”行为。课后收集的32份学生绘画作品中,有28幅都以“法律保护我”为主题,展现了课堂教育的良好成效。
廉洁启蒙:播撒清正种子
除了基础的法治知识讲解,志愿者们还针对学生群体开展了廉洁教育的法治启蒙。课堂上,志愿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廉洁就像我们画画时要保持画纸干净一样,做人也要干干净净,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做骗人的事情。
志愿者讲述了“公仪休拒鱼”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廉洁是一种美德,就像校园里的花草需要爱护一样,我们也要守护好自己内心的廉洁之花。还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扮演小法官,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廉洁的,在互动中加深对廉洁的理解。孩子们积极参与,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廉洁的好孩子,长大以后也要遵守法律,不做坏事。
广场普法:在财政局委托下传递防骗知识
此次防诈骗和非法集资宣讲活动,是在禄劝县财政局的委托下开展的。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先后深入民族文化广场、街边集市和社区公园,开展多场主题宣传活动。
“阿婆您看,这漫画讲的就是有人用‘养老投资’骗走积蓄,最后法院判了刑呢!”志愿者小刘蹲在彝族老人面前,手指手册上加粗的“法律后果”专栏耐心讲解。他们将“保本高息”、“熟人介绍”等六大诈骗套路,与苗族“规矩如秤星,不可乱拨动”的传统智慧相结合,让群众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法律知识。活动中,有4位村民主动咨询土地纠纷、家庭财产等法律问题,志愿者均现场提供了解决思路指引。
总结交流:在财政局共话宣讲意义
宣讲活动结束后,我们在禄劝县财政局召开了工作总结会。会上,志愿者们汇报了此次防诈骗和非法集资宣讲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问题。
财政局的领导对我们的宣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深入讲解了此次宣讲活动的目的与意义。领导指出,当前农村地区是防诈骗和非法集资的薄弱环节,许多群众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开展此次宣讲活动,就是为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防范能力,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让志愿者们对自身工作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校园启蒙-社会宣传”的递进式实践,既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应用能力,更让法治精神在禄劝基层落地生根。当地司法所反馈,活动后一周内,咨询法律问题的群众数量较此前增长近三成,且多能准确表述自身权益诉求。
志愿者们表示,将继续总结“民族文化+法治宣传”的实践经验,计划整理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普法工作手册》。未来将通过线上答疑、返校后组织“法治宣讲团”校内分享等形式,持续深化实践成果,让青春力量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绽放更多光彩。
撰文:赣苗连心团
指导老师:徐巧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先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