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稻浪催新思,双桥文脉谱华章——浙江农林大学青年学子深耕双桥,以“稻轮重启”点亮乡村研学新途

发布时间:2025-08-08 14: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楠曦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万亩稻浪催新思,双桥文脉谱华章——浙江农林大学青年学子深耕双桥,以“稻轮重启”点亮乡村研学新途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程楠曦、王婷婷)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农耕纪元,共促发展”实践团(团队名称:柿不可挡队)赴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双桥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其参与“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项目“稻轮重启:双桥时耕记”展开,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学旅行的现状、痛点与优化方向”,通过走访村落、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挖掘双桥村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探寻如何以研学为纽带激活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 1双桥村稻田景观

摸清资源禀赋,掌握路线现状

实践团抵达双桥村后,首先与村委干部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村庄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底蕴及现有研学路线的运营情况。座谈会上,实践团详细了解了当地研学旅行的开展情况——包括课程设计、接待能力、运营模式、收益分配等。随后,团队成员分成3个小组,对村内的农耕体验区、非遗工坊等十几个潜在研学点位进行实地勘察,通过拍摄影像资料、记录设施状况等方式,全面掌握路线的优势与不足。

图 2双桥村座谈会

强化课程内核,塑造研学品牌

调研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双桥村拥有独特的生态禀赋、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稻田资源,这些正是开展乡村研学的核心优势。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初步提出优化方向:一是强化课程设计,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多元化课程,避免同质化;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在保留乡村风貌基础上,提升研学基地食宿、安全保障等硬件水平;三是构建联动机制,推动村集体、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合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研学运营模式,确保收益反哺乡村;四是加强品牌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乡村研学故事,吸引更多城市家庭走进乡村。

图 3实践团成员访问当地村民

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路线

在研学策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提出了“沉浸式研学体系”这一核心方案。该方案不仅巧妙地将双桥村的农耕文化和生态特色有机融合,还配套策划了春秋两季的民俗节庆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研学体验。这一举措针对性地解决了以往研学路线模糊不清、内容同质化严重等关键性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研学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方案的提出获得了村委干部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该方案“思路新颖、紧扣实际”,充分体现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村民们也对这一方案的提出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和由衷的感谢,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能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 4实践团书写建议

根植乡土情怀,开拓振兴新径

乡村研学不是简单的‘旅游+教育’,而是要通过深度体验,让青少年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同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这才是研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意义。调研,助力乡村研学从“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成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金钥匙”。为当地乡村研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彰显了“以研促学、以学兴村”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文化赋能、教育助力、产业增效”的新路径。

撰文 | 王婷婷 程楠曦

图片 | 姚雯闻 陈佳瑶 钱圆圆 张烨清 吴慧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楠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