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穿透安吉深溪坞层层叠叠的翠竹,“竹韵溪创”实践团带着探索与责任踏上了这片土地。聚焦于一个看似沉寂却蕴含生机的领域——村中闲置空间的唤醒与重塑。深溪坞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是“绿水青山”的生动写照,然而,产业单一、大量空间闲置、特色品牌缺失的现实,如同蒙尘的明珠,亟待擦拭。
▲图为贯穿深溪坞村的溪流
初抵村庄,在村委带领下,团队穿行于斑驳的老木板厂、驻足于视野开阔却略显荒芜的汤家山观景台。指尖划过布满岁月痕迹的旧木料,眼前是辽阔深邃的夜空,心中那份“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的使命感愈发强烈。团队走访村民,倾听他们对发展的渴望与对闲置资源的惋惜;踏勘现场,测量记录每一处空间的尺度与潜力。深溪坞的“暗夜资源”让团队灵光一现——在远离城市光污染的纯净夜空下,为何不能将“看星星”这件浪漫的事,变成驱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这正契合了团队“轻介入在地化业态更新”的核心思路。
▲图为老木板厂
面对“存量闲置”与“发展增量”的矛盾,团队意识到,大刀阔斧的改造并非良策。如何“轻介入”?如何“在地化”?成为摆在团队成员面前的核心课题。于是团队开始构思:能否将废弃的老木板厂变身为融合天文科普与手作体验的“星尘工坊”?能否让汤家山观景台成为拥抱银河的“星揽台”?能否串联起竹林资源,打造贩卖星光与竹韵的“星竹市集”?“星空”这一差异化主题,因其对村庄暗夜条件的天然适配性、对年轻客群的强大吸引力以及避开农家乐红海的创新性,逐渐清晰为团队的核心IP——“深溪星旅”。
▲图为团队与村委沟通交流
这初期的探索,让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起点,是沉下心去读懂这片土地的需求与禀赋。闲置空间不是负担,而是沉睡的资产;生态优势不仅是风景,更是可转化、可增值的宝贵财富。点亮深溪坞的“星光”,第一步,是团队在实践中学会用心去触摸她的脉搏,聆听来自星空与大地的召唤。
撰文 | 滕颖
图片 |浙江农林大学“竹韵溪创”暑期社会实践团
一审 | 朱意
二审 | 陈昊
三审 | 陶清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滕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