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当灯光亮起,千年的故事在幕布上苏醒,神奇的“中国影子”灵活地翻转跳跃,在欣赏完精彩的皮影表演之后,陈雪月老师的故事则悄然流淌进了皮影的每一次辗转腾挪中。从民间戏台到戛纳舞台,从儿时玩伴到毕生事业,陈雪月的指尖,正牵动着古老技艺的脉搏,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邀约。
“皮影彻底成为了我的儿时玩伴”
“每到寒暑假的时候啊,姥爷都会带我去各种演出。没有谁特意来让我学习皮影,确实是我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最早在童年四岁时,陈雪月的皮影启蒙就开始了,之后皮影彻底成为了陈雪月的玩伴,不管去哪玩儿,她都会带着皮影,跟影子一起玩。
在六年级时,小小的她受到了电视里面播放的《金刚葫芦娃》的影响,求着姥爷给她刻一个金刚葫芦娃的皮影,与传统的皮影不同,这样的皮影融合进了现代动画的元素。自那时起,创新传统技艺的想法就在陈雪月的心中萌发。
“我绝不能让这箱影子掉在地上”
19岁时,即将成为一名名校大学生的陈雪月,收到了家中的噩耗“姥爷,身患胃癌,十分严重”。“那会儿姥爷病重,弥留之际,他总望着那口装着皮影的箱子出神。我知道,他是怕这门手艺要在他手里断了根。” 陈雪月后来总说,那一刻看着姥爷眼里的不舍与忧虑,她知道:“这箱影子,绝不能就这么摔在地上。家族传下来的东西,我必须接过来,让它活下去”
那些皮影,被数代人注入记忆和情感,早已成了有温度的灵魂,每当指尖抚过那些镂空的纹样,她仿佛能触到姥爷年轻时的专注,听到祖辈们在灯下的絮语。它们在时光里流转,悄悄抚平了失去亲人的创痛,也让一份沉甸甸的传承,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当时的陈雪月已经以沈阳市状元696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她放弃了这份入取通知书,而皮影这份衣钵,一接就是一辈子。关于是否后悔做这个决定,陈雪月说:“曾经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也没法说了。以前因为学历的问题被别人拦在门外,那时是有遗憾的,但是我并不后悔,皮影值得我放弃696分的高考成绩,手艺是不能用成绩衡量的,虽然我因为学历被关在门外过,但皮影的大门向世界敞开。我必须要站出来,告诉大家,奉天皮影,它还在。中国皮影的版图是硕大的,但是无论再小,只要少了其中一块小小的拼图,中国皮影的传承都是不完整的,我不能放弃奉天皮影这一块微小的拼图。”
想要做成奉天皮影,熟皮制作、挑皮、捂皮、擀皮、磨皮、上油、钉缀,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选皮这一步,必须要选用驴脊背的中间位置或者是肚囊的位置,皮太软会影响雕刻,皮太硬皮影就没有应有的柔韧,动起来就会显得僵硬。一幅皮影的头使用的皮要是厚的,而腿则要是薄的,头太厚就立不住,而身子和腿太薄则无法为皮影配重。擀皮时要不断的的压擀,擀一次就要过一遍清水,使得皮料足够透光。雕刻时更是不容差错,一旦中途断刀,整张皮就全部报废。“一张皮影是千刀万剐而来的,完成一幅皮影要刻上万刀,最少也要三千多刀”。而钉缀就像是让皮影生长出骨骼,这些骨骼决定了皮影是否能灵活自如。
“雪花雕”和“毛笔丝”是陈雪月老师的绝活。顾名思义“雪花雕”便是在坚硬的皮上雕刻出雪花形状的花纹,而毛笔丝则是用雕刻的手法一气呵成地让皮影生长出细如牛毛的“秀发”,这口气断了丝也就断了。除此之外,奉天皮影在表演中还能够让皮影“变脸”。这样的苦功无需其他证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和陈雪月那双伤痕累累的手足以。
“奉天皮影的传承虽然艰难,但却是充满希望的”
虽然奉天皮影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却真正记录了东北清末至民国初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在历史的斑驳中,奉天皮影历经战乱的考验,如今走到我们的面前,靠的便是像陈雪月这样的守艺人,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站出来。2008年,陈雪月与师父周树飞带着皮影《功夫熊猫》走上戛纳电影节的舞台,陈雪月经常打趣道“奥斯卡,欠中国皮影一个小金人。”陈雪月希望让中国的皮影走出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皮影是他们做不出来的样子。
曾经,陈雪月经常会因为赚不到伙食费而晕倒在戏台上,那时候靠皮影解决温饱都是个难题。现在,虽然问到陈雪月老师,“是否有自己的徒弟”这个问题时,她仍然是面露苦涩地说道,“也许是缘分还没到,目前还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学生,只希望自己五十岁时能收到一个徒弟,因为学习奉天皮影,出徒至少要十年之久,五十岁收徒,等到出徒,她已是耳顺之年”。但当讲到她带领和平一校的孩子们训练八小时,独立完成皮影戏《龟与鹤》的演出,并且拿到了铜奖,陈雪月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面对十米的舞台,上千的观众与全国最专业的评委,孩子们的努力认真和最后的成功演出给了她很大的触动。
“现在奉天皮影不仅仅只是戏,我们把皮影的元素融入服装的设计,制作成与现代工艺融合的小挂件。老祖宗的根我们守住了,但是创新性、创造性的东西,奉天皮影也一样不会落下。”
在这个时代,无数的“守艺人”前仆后继,只为留住独属于中国的那份“匠气”,只为守住文化的国之瑰宝。“传承”会否消亡?我们或许无从断言。但可以笃定的是,它会一再出现,因为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沃土上,总会有 “陈雪月” 这样的人挺身而出。他们不是孤立的光点,而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脉络上,一个个鲜活的“根”——深扎于传统,又向着未来,默默生长。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皓伊 陈慧婷
指导教师:张劲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