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浆塑龙韵,童笔绘传承 | 广师大“芃星灼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为社区儿童带来非遗创意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08 11: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逸雯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袁佳仪 姚逸雯 吴睿 许安琪 刘嘉茹)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推动乡村文化振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芃星灼华”突击队的志愿者们带着青春的朝气与教育的初心走进河源市新江街道龙尾坝社区以“纸浆塑龙韵童笔绘传承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创意课堂。活动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将河源本土特色文化融入课程,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家乡之美,增强文化认同。

恐龙文化进课堂,激发家乡自豪感

7月7日,志愿者老师们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堂融合河源恐龙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课堂伊始,孩子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听老师讲述河源作为“中华恐龙之乡”的故事——这里出土了上万枚恐龙蛋化石,是全球罕见的恐龙遗迹宝库。当志愿者放映出“黄氏河源龙”的照片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这时9岁的黄俊维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叫‘黄氏河源龙’?”志愿者老师微笑地解释道:“种名‘黄氏’是为了致敬在河源恐龙化石发掘和保护工作中有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先生;属名‘河源龙’则是因为在广东省河源市发现的。”孩子们听完后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讲授“中华恐龙之乡”名字的由来 (成宛芸供图)

随后,志愿者老师展示了河源龙的卡通形象:圆润的线条勾勒出憨态可掬的恐龙造型,既保留了古生物特征,又充满童趣。在老师的逐步指导下,孩子们拿起铅笔,认真地在纸浆画底板上描绘起来。课堂上,恐龙不再是博物馆里遥远的标本,而成了承载家乡记忆的伙伴。这堂独具匠心的美术课,将古生物知识与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自己家乡的文化认同。当孩子们骄傲地举着画作说“这是我们河源的恐龙”时,地域文化的种子已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种以美育为载体,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承方式,正是"三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教孩子画“河源龙”卡通简笔画 (成宛芸供图)

非遗纸浆画,巧手绘龙韵

第二天的课堂上,志愿者老师们带来了独特的非遗纸浆画课程。当孩子们看到废弃纸张在老师手中摇身一变,化作能勾勒色彩的“颜料”时,眼中满是新奇与期待。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向孩子们讲解纸浆画的制作技巧。孩子们围坐成小组,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撕扯废纸,有的耐心搅拌纸浆,还有的尝试调配心仪的色彩。指尖沾满纸浆的触感,同伴间的默契配合,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尤为奇妙的是,这次创作巧妙融入了河源当地的恐龙文化。孩子们将前一天绘制的“河源龙”线稿作为创作蓝本,用纸浆进行填充和上色。原本平面的线条在纸浆的堆叠下渐渐立体,沉睡的恐龙仿佛有了生命,在孩子们的巧手下苏醒。

▲图为孩子们纸浆上色“河源龙” (姚逸雯供图)

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这不仅是一堂非遗技艺课,更是一次对环保理念的践行,一次对本土文化的亲近——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懂得了“变废为宝”的智慧,也用独特的方式为家乡的恐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孩子们“河源龙”纸浆画成品 (刘嘉茹供图)

文化纽带连古今,童心传承向未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芃星灼华”突击队与龙尾坝社区联合开展的本次“三下乡”活动,恰似一条缤纷的文化纽带,将孩子们与家乡的历史紧紧相连。从“河源龙”卡通绘画到非遗纸浆画制作,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引导下,用画笔和纸浆触摸家乡的历史脉络,在色彩与创意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废弃的纸张在孩子们手中蜕变成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古老的技艺通过童真的表达焕发新生。这一刻,艺术与环保完美交融,文化的火种在稚嫩的指尖悄然传递。每一幅色彩斑斓的纸浆画,都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动人瞬间。

▲图为孩子们展示“河源龙”纸浆画作品 (成宛芸供图)

芃星灼华”突击队队员们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伴随他们茁壮成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逸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