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学子安溪推普 方言对比手册助茶农增收

发布时间:2025-08-07 2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垚 张梓轩   阅读 7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程垚、张梓轩)日前,上海立达学院达达先锋队一行9人,在指导老师杨雅岚、领队程垚带领下,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深入乡村一线,通过方言对比教学、精准助农手册、深度调研和儿童推普活动,探索语言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图为实践队前往闽台缘博物馆。周昱函 供图 

在闽台缘博物馆,队员们开启了“闽韵华音”溯源之旅。专家讲解与史料查阅让队员们清晰认识到,推广普通话旨在消除沟通壁垒,而非取代方言。这一认知为后续精准推普奠定了文化基础。“了解到闽南语是古汉语‘活化石’,更明白了推普和保护方言文化可以并行不悖。”队员张梓轩在参观后表示。

▲图为实践队走进闽台缘博物馆调研。陈之易 供图

带着这份理解,团队直击安溪茶产业痛点——交易中的语言障碍。在核心茶产区,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茶农、茶商交流,记录高频交易用语。他们创新性地编撰出《茶叶交易普通话50句》手册,采用普通话与当地方言(闽南语)对照形式,配以图片,简单直观。在茶山和农家小院,队员林宸烨、白浩然等化身“小老师”,用“多少钱一斤?”“口感怎么样?”等实用短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言对比教学,帮助茶农轻松模仿掌握。为让手册更“接地气”,队员们还体验采茶劳动,在共同劳作中收集反馈、优化内容。茶农反馈:“以前跟外地茶商讨价总怕吃亏,学了这几句,心里有底多了!”队员刘畅则用实例向茶农们说明,掌握普通话能拓宽销路、提升议价能力,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于田间共采茶叶。陈之易 供图▲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田间老者交流。陈之易 供图

同步开展的“语促振兴”深度调研,则用数据印证语言的经济价值。团队面向当地居民,特别是青壮年和小微企业主,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86份(纸质68份,数字118份)。问卷核心聚焦普通话能力与个人收入、就业机会及参与茶产业升级的关联。初步分析显示,普通话熟练程度与收入水平及参与新兴产业(如电商)的意愿呈现正相关趋势。“数据将为我们建议地方推普政策提供支撑,论证语言能力对吸引投资、推动茶产业品牌化电商化的积极作用。”负责数据分析的队员张人凤介绍。▲图为实践队团队成员深入村民家中填写问卷。周昱函 供图▲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民拉家常并了解普通话普及程度。周昱函 供图

推普的未来在少年。团队在湾美社区暑托班策划“童心筑梦”趣味推普活动。他们将闽南茶文化融入课堂,讲述茶故事、学习“敬茶”“品茗”等礼仪词汇。活动高潮“声音邮局”环节,孩子们用新学的普通话,对着录音设备留下纯真愿望:“我想当老师教普通话!”“希望家乡茶叶卖到全世界!”这些“声音明信片”成为推普成效的动人注脚。活动尾声,队员们组织共唱《我和我的祖国》,巧妙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在童声中厚植家国情怀。▲图为实践团队于暑托班开展童心推普活动。陈之易 供图

▲图为实践队走进参山村党建中心交流学习。周昱函 供图

“从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茶山的现实需求,从严谨的数据到童声的期许,我们切身感受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经济纽带的力量。”领队程垚总结道。上海立达学院达达先锋队的闽南之行,不仅留下了实用的《茶叶交易普通话手册》和详实的调研数据,更在茶乡播下了语言通、产业兴、文化传的希望种子,展现了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梓轩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