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黄维佳)为拓展乡村儿童视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贵州大学“银鸽”志愿者服务团2025“希望之光”暑期支教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水利乡水丰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本次支教精心设计了涵盖安全教育、传统文化、艺术素养、科学启蒙、思政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一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学习盛宴。
安全教育筑牢防线
支教队将安全教育置于首位,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与实物演示,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关键技能防溺水课堂上,孩子们学习自救互救的本领;消防安全讲解中,防火防灾意识悄然增强;校园霸凌主题课上,识别与应对的技巧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守护自己和同伴,共同编织友善和谐的校园之网。
图为志愿者在为同学们上安全教育课
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经纬穿梭间,孩子们在“织布与染布”中触摸古老技艺的温度;水墨氤氲中,“水墨画的认知与实践”引领他们感受笔墨丹青的意境与魅力;“了解五色糯米饭”课程,则是一场探秘民族饮食文化与智慧习俗的奇妙之旅,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文化根脉而自豪。
图为志愿者与同学们水墨画作品的合影
绘画素描激发创意
志愿者们系统介绍了铅笔、画板等基本用具,教授了正确的铅笔使用方法、明暗光影(如明暗交界线的处理)、透视原理及构图打形技巧。课程特别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绘画风格和材料进行个性化创作,在艺术表达中提升情感认知与自信心,并通过展示作品增强自我认同感。
图为孩子们在上绘画课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解素描用笔
书法翰墨传经典
课程从认识“文房四宝”起步,重点纠正学生握笔姿势,引导认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孩子们专注地练习楷书笔画,体验篆书的古朴韵律,最终完成的习作虽显稚嫩,却饱含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初探的喜悦。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书法作品的合影
舞蹈律动展风采
学生学习了古典舞的基本手型、手位与身韵。小班学生演绎了活泼灵动的民间舞《渔家小姑娘》;中班学生则排练了优美典雅的古典舞《上铃鼓》。律动中展现的是孩子们日益增长的协调性与表现力。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上舞蹈课
手工巧手塑乐趣
课程包含剪纸基本理论的讲解与实践操作,体验了制作精美漆扇的工艺过程,并进行了泥塑创作,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剪纸成果合影
趣味化学识变化
课程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切入,帮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认识基础化学元素与现象,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奥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化学知识。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解生活中的化学
趣味实验探真知
本课程注重动手实践,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在“二氧化碳灭火器”小实验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小苏打、白醋溶液、蜡烛等器材,亲手制作简易灭火装置,直观观察化学反应现象(产生二氧化碳并熄灭蜡烛),并学习相关的灭火原理和防火安全知识,在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
图为志愿者在带着孩子们做趣味实验
趣味数学启思维
通过神奇的数学魔术和富有挑战性的数独游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解趣味数学课
“两弹一星”精神永传承
专题课深入阐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彭士禄等功勋科学家的光辉事迹,组织学生动手制作VR眼镜并观看相关影片《横空出世》,深刻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
图为志愿者在跟同学们讲解“两弹一星”精神
趣味历史话古今
课程以生动有趣的视角展现古人生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古人喜爱的“饮料”(如“肥宅水”趣谈)、古人如何消暑、口腔清洁方式、饮食习俗、取名的趣闻轶事、健身方法以及人类的起源探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图为志愿者在为同学们讲解中国服饰的演变
思政启蒙育情怀
课程系统介绍了国旗、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旗、党旗和军旗的知识,深入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地图,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图为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思政启蒙课
趣味故事伴成长
《熊出没》、《果宝特攻》、《喜羊羊与灰太狼》、《神兵小将》、《猪猪侠》、《哪吒》、《雄狮少年》》等经典动画成为载体,志愿者通过解析故事情节脉络与角色魅力,使友爱、勇气、坚持、正义等美好品质在欢声笑语中传递。
图为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趣味故事
趣味英语乐中学
趣味英语课堂则歌声朗朗,字母歌的旋律、生活词汇的趣味记忆、垃圾分类的英文表达,以及《Lemon Tree》的轻快节奏,让语言学习充满乐趣。
图为志愿者在教同学们唱英文歌
体育活力强体魄
体育场上,篮球划出青春的弧线,从理论知识到投篮姿势,再到激烈的对抗赛,汗水诠释着拼搏。跳绳上下翻飞,从基础练习到花样挑战,灵巧与协调在跃动中提升,强健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在此刻共同成长。
图为志愿者与同学们篮球赛后的合影
图为志愿者和同学们一起上趣味跳绳课
此次的暑期支教活动,通过系统化、多元化、趣味化的课程设计,有效拓展了乡村孩子们的知识边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在艺术熏陶、科学启蒙、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愿这份“希望之光”长明,照亮更多童真的梦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