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响应国家号召,关爱特殊儿童成长,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学院晨星特教团踏上了前往东方聋儿语训中心的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以“智能科技赋能特殊儿童成长”为主题,通过机器人小车、3D打印等AI相关技术成果,为语训中心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启蒙课”。
抵达东方聋儿语训中心后,张老师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一边带领大家参观康复教室、感统训练室和绘本阅读区,一边介绍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康复情况,实践团从中得知,这里的孩子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有的需要借助人工耳蜗才能感知声音,有的则完全依靠手语和唇语交流。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一点都不输给同龄孩子,只是认知新事物时,需要更具体的视觉呈现和更耐心的引导。在康复教室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有五彩斑斓的太阳,有带着笑脸的小动物,还有一些用稚嫩笔触画的“会跑的机器”——张老师解释说,这是孩子们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机器人后画下来的,“他们对这些‘会动的科技’特别感兴趣”。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在活动教室与儿童见面。初期部分儿童因陌生略显拘谨,团队成员通过微笑、挥手及简单手语打招呼,逐步消除隔阂。随后,团队成员白星灿展示能听懂指令的机器人小车,以缓慢清晰的语速配合手势介绍其功能,并现场操作演示,车身LED灯随动作闪烁彩色光芒,吸引儿童纷纷凑近围观,部分还伸出手指想要触摸。白星灿顺势邀请儿童轮流操作。之后,队员们又展示了关节可活动的3D打印动物模型,儿童拿着模型互相“对话”,用手语比划“这是大象”“它会走路”,现场气氛渐趋热烈。
科技体验环节结束后,实践团队与儿童展开深入互动。在绘本阅读区,队员们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演绎故事,儿童通过图画和唇语理解情节,并适时用手语表达想法;在手工课桌上,队员们手把手教儿童写字、画画,其中一名叫小宇的儿童写下“谢谢”二字时,还在旁边画了一个正在跑步的小车。
活动间隙,团队成员协助老师整理近期社会各界捐赠的书籍。这些书籍多为儿童绘本和科普读物,队员们按“启蒙认知”“自然科学”“童话故事”等类别分类后,整齐摆进教室图书角。张老师表示,此前图书角书籍多为故事类,此次新增不少关于宇宙、动物的科普书,有助于儿童通过图画了解更多外部世界。
团队负责人在整理教具时介绍,此次带来的机器人小车和3D打印模型,仅是科技赋能特殊教育的第一步。鉴于听障儿童对视觉和触觉的感知更为敏锐,团队计划结合专业所长,开发更贴合其需求的AI辅助教具,例如能将声音转化为动态光影的互动墙——当有人说话时,墙上会根据声音的高低、快慢呈现不同光影图案,帮助他们感知声音存在;以及能识别简单手语的智能绘本——儿童用手语“提问”,绘本就能显示对应图画解释。目前,这些构想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团队计划联合学校计算机学院、艺术学院共同研发,争取明年投入试用。
当日夕阳西下时,活动接近尾声。儿童依依不舍地拉着队员衣角,部分将自己的画作塞到队员手中,部分用手语询问“明天还来吗”。在接受团队采访时,张老师表示,传统语训课帮助儿童恢复语言能力,而科技工具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此次机器人小车让儿童认识到“东西可以这样动”“想法可以变成现实”,这种对“创造”的认知会在他们心中种下探索世界、改变世界的种子。
此次实践虽已结束,但科技与爱心的种子已在儿童心中扎根。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段经历让他们对“科技的温度”有了更深理解:AI技术的发展旨在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拥抱世界。未来,他们将继续凭借专业知识与公益初心,探索科技赋能特殊教育的更多可能,让智能之光穿透障碍,照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保障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权利与力量。(通讯员:刘泽惠 刘琳琳 于洋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洋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