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疆微光支教队带领安达社区、三台基社区的40余名小学员,在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开展“触摸青铜文明、手绘历史印记”沉浸式研学活动。这一看似简单的“参观+手工”活动,实则饱含着支教队对学生文化启蒙的用心,展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巧思。
▲图为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主体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种子,想让青少年真正亲近传统文化,却常常面临着困境:课本里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不过是一行铅字的注解,配图中鹿奔虎跃的纹饰,也只是模糊的墨线勾勒;博物馆展柜内的青铜饰牌,虽能窥见“小而精美”的形,却难触游牧民族熔铸其中的生活哲思。孩子们与千年前的文明,仿佛隔着无形的时空屏障,传统文化始终难以真正浸润他们的心田。此次研学活动便是为了打破这种隔阂。
上午九时,孩子们走进展厅,讲解员从“草原上的民族会怎么装饰自己”这样的童趣提问切入主题并展开介绍,指着展柜里的青铜饰牌,讲解员介绍“鹿纹代表吉祥、虎纹象征力量”的古老寓意,说这些纹饰是游牧民族“把草原放进随身饰品”的浪漫;站在朱开沟遗址模型前,借助3500年前的北方先民用青铜刀切割烤肉的生活化场景,解释“中国北方最早青铜器”的实用价值。
▲图为孩子们在听讲解
在知识抢答环节,当问题从“青铜器有哪些种类”变成“如果你来设计青铜饰品,会刻上什么动物”时,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在学员们的讨论中,他们从“生产兵器、生活用品、装饰品、车马具”等多个青铜器分类展开叙述,将创意融入传统,把文化写进想象。并在讨论中理解了“青铜刀出土最多,是因为有切割肉食的需求”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底层逻辑,使知识不再是被动灌输的“标准答案”,而成为主动探索的“思维火花”。
展馆参观结束后,志愿者以沉浸式融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展厅里探寻历史细节,在研学教室里动手复刻文明印记。志愿者准备好锡纸、笔、剪刀等工具,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锡纸浮雕画”:先笔画出青铜器纹样,再细致剪裁、按压。孩子们神情专注,认真模仿,随着制作推进,古老纹饰在锡纸慢慢显现,随后孩子们进行填色、裁剪、粘贴。当一件件承载着青铜记忆的作品完成,孩子们手中的不仅是手工品,更是与古老文明对话的“钥匙”,文化传承得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图为锡纸浮雕画作品展示
尽管如此,想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仅有一次研学活动还远远不够。就像一株幼苗需要持续浇水施肥,文化启蒙还需要更多像这样“让文物走出展柜”的创意设计,让课堂讲解与实地体验结合、知识传递与动手实践并重,让孩子们在一次次与文明的对话中,真正建立文化认同、厚植民族自豪。
▲图为北疆微光支教队与社区孩子们在博物馆门口合照留念
正如北疆微光支教队队长罗蓉蓉所说:“从‘什么是鄂尔多斯青铜器’到亲手复刻纹饰,孩子们不仅记住了知识,更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也不是课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在每一次专注的观察、每一次大胆的想象、每一次亲手的创造中完成的生动延续。当青铜文明以可触摸、可创造的方式走进学生心田,当更多这样的“沉浸式启蒙”持续涌现,古老文化的根脉必将深深扎根于新一代,在时光的滋养中,开出更绚烂的时代之花。
撰文|丁心絮 许凯歌 陈鑫豪
排版|丁韶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鑫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