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之水汇山海——中国海洋大学“文海赋新”青年大学生实践队赴崂山太清宫实地调研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陈盈佳、闫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海赋新”实践队在太清宫景区内参观走访,并对工作人员与游客进行随机采访调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贯通古今的趣味问答,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海洋文学在旅游产业中的转化与发展,为青岛海洋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寻踪太清宫诗韵,探赜崂山海文脉。崂山作为道教名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观海抒怀之地,李白“餐紫霞”、蒲松龄“崂山道士”等典故流传千年,为此地奠定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怀揣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团队成员在太清宫中寻找海洋文学的踪迹。诸如篆刻着《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海上》《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等诗词的宣传牌、“长春真人”丘处机诗刻石及蒲松龄著书亭等,皆体现着景区对古典文学资源的保护与转化。
问卷探知文旅客意,诗卡传扬山海风情。为深入调查崂山海洋文学在旅游产业中的影响力,团队成员在太清宫随机分发纸质问卷,并借助“读海洋诗”“答海洋句”等趣味游戏,与之开展交流互动。另将精心抄写的诗词明信片赠予对方,以多样化方式推广崂山海洋文学。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游客对崂山海洋文学了解不足,但具备汲取知识的热情,愿意参加与海洋文学相关的旅游活动。
访导游洞悉文旅短板,谋发展亟待文脉深耕。团队对景区内导游工作者进行问卷采访,负责人表示:海洋文化是崂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景区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如涉及海洋诗文的导览词、展现海洋文化的文创产品等,但专门的海洋文学展陈较少,游客多关注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同时也因缺乏专业人才、保护技术落后,景区对此类资源的保存和转化仍有待提升。
寻古问今探文脉活化,推陈出新谋文旅融合。与游客互动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在思考文化的“转化”问题。景区的侧重点在于历史遗迹的展示,关于海洋文学的挖掘多停留在文字介绍的层面。而新时代的旅客喜欢数字互动、沉浸体验等形式,因此海洋文学的推进较为缓慢。如何让沉睡的文学典故“活”起来?团队成员为工作人员提出调研建议:开发文学主题的VR导览导览、设计“崂山道士穿墙术”、“徐福东渡”等沉浸式剧目与游戏、推出带有海洋诗句的山海文创等等,以青春视角献策,目标是让海洋文学“看得见、摸得着”。
海洋文学是青岛的宝贵财富,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切地意识到:景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观赏风景,历史故事的文化资源更是景区的底蕴所在。将底蕴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资源就是团队实践的目的,这既能让游客“读懂”大海,也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海风拂过书页,浪声应和诗行。这场暑期实践,既是一次对海洋文学的探秘之旅,更是一次青春力量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当年轻的目光遇见古老的山海,当文学的温度融入旅游的体验,青岛的海洋文化故事,正等待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闫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