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曾诗滢)在宁德屏南,非遗文化如星芒散落山水间,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新青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以青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串联起根雕、四平戏、耕读、漈下生态、寿山古村、北墘酒俗等文旅脉络,书写非遗传承与青春赋能的故事。
一、非遗传承:触摸时光的温度(一)根雕:木韵里的自然史诗
双溪古镇根雕博物馆,老宅改建的展馆弥漫闽东韵味。队员们穿行其间,指尖轻触展柜,似触碰木头年轮与故事。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凿木,木屑飞溅中,感知非遗温度,明白根雕是自然与匠心共筑的史诗,值得以青春传播。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根雕博物馆动手实践根雕的画面
(二)四平戏:古腔里的岁月回响
龙潭村四平戏博物馆,传统民居藏着六百年戏曲密码。实践队观看《奇逢夺伞》,高亢唱腔与“一唱众和”帮腔,让非遗魅力震撼人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龙潭村古戏台前观看四平戏演出,沉浸感受非遗魅力的画面
(三)耕读:墨香里的智慧传承
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推开木门,农耕器具与古籍墨香交织。队员参与笔墨拓印、书签制作,在宣纸与活字触碰间,让耕读文化“活”起来,书写非遗传承的人文篇章。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耕读文化博物馆进行拓印体验
二、生态实践:守护山水的诗意漈下村:碧水间的青春守护
漈下村河道旁,实践队分组清理垃圾、入户宣传、组织问答。以行动守护碧水,让生态之美成为屏南文旅底色,诠释青春生态担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漈下村清理河道垃圾,守护生态山水的画面
三、古村探幽:寿山与北墘的岁月叙事(一)寿山:茶盐古道的时光辙印
寿山村,青石板路串联苏氏宗祠、根雕馆。队员重走茶盐古道,探寻六百年商贸烟火与红色记忆,让古村历史在青春探访中“苏醒”,为文旅添历史厚度。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寿山村重走茶盐古道,感受历史遗韵的画面
(二)北墘:酒俗里的民俗传承
北墘村),酒坊飘着红曲酒香。实践队参与酿酒、了解酒俗文化,在酒香中触摸民俗传承脉络,让酒俗文化借青春视角传播,成为屏南文旅独特标签。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北墘村酒坊准备品尝黄酒的画面
四、巴地畲村:民族交融的青春新篇
入巴地畲族村,实践队与畲族孩童共赴一场长卷绘心的温暖之约。在畲族民居廊檐洒下的光影里,五米画布铺展成民族交融的生动舞台:队员们半蹲身,和扎小辫的畲族孩子并排而坐,将红色颜料点染成石榴花,把 “民族一家亲” 的字样一笔一划描在画布角落。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完成的绘画成果展示
五、青春赋能: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
实践队以青春之力,为屏南非遗设计文创、用新媒体传播故事。设计了根雕、四平戏、黄酒、蛋茶等…让非遗“潮”起来;畲村绘长卷、生态守护记录,让文旅体验更生动。当青春与屏南非遗、山水相遇,正书写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邀请更多人奔赴这场非遗生态之约。
图为文创展示
宁德屏南,非遗星火在青春探寻中愈发明亮,山水生态因青春守护愈发灵动。这片土地的文旅故事,正被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以创意续写,期待与更多人共赏非遗古韵,同探生态新章。
撰文 | 曾诗滢
图片 | 陈舒怡 李妍霓
一审 | 陈扬峰
二审 | 王李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诗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