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电子与物理学院竹海数智融乡队的10余名师生踏着晨露,深入乡村竹笋种植基地,开启了一场兼具实践深度与学术价值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竹笋从山间采摘到车间加工的全流程,不仅近距离感受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的鲜活动力。
清晨的竹林,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竹叶的清新气息。在基地技术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蜿蜒的小径走进竹林深处。此时,农户们已经手持特制的小锄和弯刀,在竹林间穿梭忙碌。他们弯着腰,仔细观察每一株竹笋的长势,精准挑选那些直径在 5 至 8 厘米、高度约半米、笋尖饱满的鲜笋。“采摘要留三分嫩,既要保证品质,也要让竹根能再生长。” 基地负责人一边示范如何下锄,一边向队员们讲解采摘的诀窍,“下锄要离笋根 3 厘米左右,斜着切入,这样既不会损伤竹鞭,又能保证竹笋的完整性。” 他的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这看似简单的采摘动作背后,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竹笋基地前合影
离开竹林,队员们来到基地的加工区,亲眼见证鲜笋的 “蜕变” 过程。刚采摘的鲜笋被农户们整齐地码放在清水池边,经过两次清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后,被放入巨大的不锈钢蒸煮锅中。“水温要控制在 95℃左右,煮至七八分熟,这样既能去除竹笋的涩味,又能最大程度锁住营养。” 技术员一边搅拌锅中的竹笋,一边向队员们介绍。蒸煮好的竹笋捞出后,立刻被送到压榨车间。在这里,传统的木榨工艺与现代液压设备相得益彰,农户们根据竹笋的大小和鲜嫩程度,调整压榨力度和时间,将多余的水分缓缓挤出。压榨后的竹笋被均匀地摊放在宽敞的晾晒架上,在阳光下慢慢脱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令人心旷神怡。
▲图为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展示笋干
“晒干后的竹笋要密封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需要时用温水复水,再经过精细的切片、分级、包装,就能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了。” 王师傅一边演示切片技巧,一边介绍产品的市场销路,“竹笋加工品不仅在本地超市热销,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还销到了国外。” 从原始食材到包装精美的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农户们的匠心与汗水,也让队员们对 “工匠精神”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据技术员介绍,该竹笋基地成立于 201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带动周边 5 个行政村发展竹笋种植,种植面积从最初的 500 亩扩展到现在的 3000 多亩,年产值超过 800 万元,为当地提供了 300 余个就业岗位,让不少村民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 的愿望。
实践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此次探访不仅学到了竹笋制作的传统工艺,更看到了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 队长高同学说,“作为微电子与物理专业的学生,将结合专业所长,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竹笋种植和加工的效率,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张鹏
图片 | 宋静 张鹏
审核 | 尹芳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