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之滨到黄土坡,一群青年的山乡“萌芽”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07 15: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9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范佳瑜 张积涛)跨越2126公里,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山乡,一群青年志愿者的脚步踏上了黄土高原。7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宁夏队”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张树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青春行动回应教育难题:如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让山乡课堂也能照进梦想的光?

步履丈量,走透乡路

为打通招生“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们双线并进:线上通过村民微信群广而告之,线下徒步穿梭于张树村与清泉村的沟壑梁峁之间,逐户走访百余户人家。在清泉村,志愿者们在王奶奶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暑期无人照看。团队当即留下联系方式,并承诺提供学业辅导。“我们安排了专人定时接送路远的孩子,确保安全送达,一个都不能少。”队长张荣康的承诺,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终在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成功招募39名学生。

图为志愿者们在村庄走访。丁思婷 供图

培能育才·课堂生花

科学实验课上,孩子们志愿者指导下,用木棍和皮筋搭建正方体框架,并尝试对框架进行加固。有的在每个面的对角出以木棍相连,有的在连接处多缠几圈皮筋增强稳固性,每个框架都透着认真与巧思。通过分组搭建正方体框架的团队协作模式,培养孩子们分工和责任、协商和妥协的意识。四年级学生杨宇辰捧着自己加固好的正方体,高兴地对志愿者说:“我在每个面用木棍斜对角连接,还都多加了皮筋,现在它晃都不晃啦!”

图为书法课上学生练习书法。庞静雯 供图。

普法课上,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侧重通过互动游戏学习规则的力量,在小组讨论中理解权利与责任。教学中,志愿者结合动画短片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小知识点,并将孩子们分成小组,通过模拟小法庭、法律知识抢答等集体活动加深理解。起初,有的孩子对“权利”“义务”这些词一头雾水,讨论时总插不上话,但在志愿者的点拨下,他们渐渐开窍,发言也越来越积极。

图为志愿者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张依诺 供图

书法课堂上,志愿者以笔墨为媒,带领学生们走进千年书法艺术的殿堂。课程将从最基础的执笔姿势、运笔方法教起。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学生们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笔画的起承转合,领悟到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隶书的古朴等不同书体的独特韵味。

在实践环节,志愿者们亲自示范,从控笔开始到基本笔画再到完整字例,手把手指导学生在宣纸上练习起笔、控笔、收笔。学生们屏息凝神,在宣纸上一遍遍练习,从最初的生涩到渐渐掌握提按顿挫的节奏。教室里墨香氤氲,只听见毛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个人都沉浸在书法创作的心流状态中。

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实用的书写技巧,更培养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临习古人法帖,学生们感受到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横竖撇捺间建立起与先贤的精神对话。书法练习中培养的专注力与毅力,也将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品质。

教育之光·跨越山海

这是一场知识与爱的“破雾”行动。“鹭衔春晖”寓意志愿者如白鹭衔来知识的种子,“青禾破雾”则象征着孩子们在关爱中拔节生长。未来21天,物理课上的静电实验、书法课上的翰墨飘香、舞蹈课上的跃动身影,将构成乡村振兴图景中最鲜活的注脚。正如镜头所记录的:当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唱队歌时,黄土高原的风里,正涌动着青春与希望碰撞的回响。图为志愿者们与学生合影。庞静雯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