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 (通讯员 谭玲)在国家推进非遗传承保护的背景下,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青山逐梦 薪火传习”溪望启航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巫溪县探寻非遗。团队走进上磺镇“漆果儿”漆艺工作室和巫溪县非遗展示馆,与大漆工艺传承人李心果、巫溪嫁花传承人姚江莲深度访谈,通过实地观察、技艺体验感受非遗文化,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注入青春力量。
大漆工艺:千年技艺的当代融合
近日,实践团走进李心果的工作室,各式精美的大漆工艺成品映入眼帘。每件作品都需耗费至少半年时间,凝聚着漆匠的心血,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李心果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从选材、制胎、髹漆到打磨、揩青推光等几十道工序皆需时间沉淀与匠人耐心。
他提到,巫溪大漆以往大多用于棺木。为此,他将大漆工艺与日用品融合,推出手镯、手串、戒指等饰品,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大漆工艺国内已有八千多年历史,从河姆渡遗址朱漆木碗开始,但巫溪大漆传承曾断层,仅留存棺木涂漆的简单用法。李心果因就读非遗保护专业,得知家乡有大漆资源却缺表现形式后,返乡创业传承本土漆文化,呼吁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漆工作室探访,杨鑫摄)
巫溪嫁花:一针一线的非遗坚守
近日,实践团到巫溪县非遗展示馆,看到姚江莲正在绣制1.9米长宽的巴绣,此类作品5人协作至少需一年完成。嫁花是巫溪特有的传统刺绣技艺,以细腻针法和地域特色闻名。姚江莲介绍,嫁花对材料要求极高,线由16根真丝捻制,细如发丝且韧性足;布是特制真丝底料,柔软透气不易变形。
技艺展示中,姚江莲讲解核心针法,称绣山水用“乱针绣”显层次,绣花鸟用“平针绣”表细腻,绣人物用“打籽绣”突立体。随后她现场演示平针绣,银针垂直入布,针距、力度恰到好处。而实践团成员体验时,针脚歪斜、线结松散,更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体验巫溪嫁花,谭皓泽摄) 巫溪嫁花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获政府创新宣传支持。如今已应用于胸针、丝巾等文创产品,姚江莲也开设教学班,助力技艺传承。
(图为姚江莲老师为实践团介绍巫溪嫁花,谭皓泽摄)
此次探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大漆工艺历史工序、巫溪嫁花技艺内涵,从而理解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团队用青春视角记录非遗故事,以行动助力文化传播,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贡献青年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走越远。
撰文 | 谭玲
图片 | 杨鑫 谭皓泽
审核 | 杨鑫 徐艺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