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一村一品”团队来到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屈之源企业,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汨罗粽子特色产业园展开深入调研,探寻特色牛角粽带动乡村发展的“致富经”。
图为实践队员在粽子特色产业园的合照 徐贝供图
端午源头 粽子故里
汨罗,作为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两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用抛粽子、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汨罗粽子不仅是节日美食,更是屈原文化的载体,承载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价值。
正宗的汨罗粽子呈独特的牛角状,其造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楚国大夫屈原在听到楚国被秦国攻破的消息后,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殉国。古时权贵祭祀使用牛头,但对于普通百姓的而言负担不起,便以牛角造型的粽子代替牛头进行祭祀,既经济又饱含深意。
牛角粽原材料质朴纯粹,选用新鲜箬叶,当地特产的桂花糯以及食用碱精心制作而成。
作坊式到规模化 特产变成金招牌
屈之源首开当地粽子规模化生产之先河。此前,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特色食品仅有零星的家庭作坊生产,未能形成规模产业。该企业作为主体编写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汨罗粽子制作技艺"申报书,成功推动汨罗粽子于2019年10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实现了产业发展质的飞跃。
屈之源现代化粽子生产流水线一角 徐贝供图
通过工艺标准化为生产赋能,有效了破解了传统家庭作坊模式下产量受限、品质不一、保质期短等难题。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存储方式结合,经过一道道科学严谨的工序,不仅显著提升了产能,更确保每一枚粽子的品质稳定与安全可靠。
汨罗粽子的规模化发展,不仅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更让这承载着汨水风味的传统美食摇身一变成为了走向市场的美食金字招牌。
匠心守品质 创新领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加工车间 徐贝供图
在参观加工线过程中,团队成员目睹了一颗粽子的华丽蜕变,从选料、润米到煮粽、包装等,十五道工序之间和环环相扣,细致而严谨。负责人介绍道:“‘食’字当头一个‘人’,做食品最重要的就是讲良心,我们始终坚持匠心传承,从选材到制作都必须层层把关,不容有失”。粽子是屈原文化的载体,企业也将粽子与屈原文化紧密联系,并将“生产一颗有文化的粽子”作为企业的slogan,立志打造富有精神内涵的食品。
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产品端持续发力,满足用户健康诉求与口味偏好,丰富了产品多样性。现代化食品加工设备的引入,使得如控温蒸煮、真空锁鲜等关键环节得以技术升级,既保证了传统风味和食品安全,又提升生产效率、延长食品保鲜期。
图为创新包装与文创礼盒展示 徐贝供图
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深入拓展着“有文化的粽子”的内涵与体验。屈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被巧妙融合,催生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审美的主题包装和文创礼盒,使粽子超越食品本身,成为传递情感与品味的文化载体。
路漫修远 求索不息
此外,负责人还与队员们分享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蓝图。积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场景,将编号设计融入粽子包装,使得用户能够对每一颗粽子溯源;联合屈子文化园筹备粽子文化博物馆、端午文化体验中心。依托汨罗江端午节,邀请全国粽子企业来到汨罗,打造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的粽子文化节,真正实现万“粽”归宗。
图为汨罗粽子特色产业园门前石刻 徐贝供图
本次调研之旅,让团队成员认识了汨罗粽子产业的破茧新生。产业振兴之路虽漫长,但屈子“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箴言早已融入产业血脉。从实践中来,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深刻的理解,切身感受到知识唯有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带着这份认知,未来他们也将为投身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文|徐贝 美合日努尔 徐玉潆 黄辰宇
图|徐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