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处探耕旅新路 齐鲁乡村里谋振兴实策

发布时间:2025-08-07 14: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树森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在国家 “严守耕地红线”和“深化农文旅融合”的双重政策背景下 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山东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施路径,曲阜师范大学“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3日走进黄河入海口城市日照的任家台村,聚焦耕地保护与农文旅融合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耕地里的黄河课题

任家台村的 1200亩耕地沿黄海铺展,属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区。村支书 向实践队员介绍 “咱们这的土质过去偏碱,亩产比内陆低两成。”近年来村里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规划,通过“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推行小麦玉米轮作,每亩增施1.5吨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8个百分点。 正在地里耕作的农户向实践队员说道 “政策是好,可年轻人全跑青岛打工了。”他指着远处撂荒的田块解释,村里600亩耕地由留守老人耕种,农忙时30%地块被迫闲置。更棘手的是小型农机缺口——全村仅有两台微耕机,多数农户仍靠手扶犁耕作。这些现象与团队在菏泽、东营等沿黄乡村所见高度重合

图为日照市东港区任家台村农田 锡欣彤 供图   渔港中的文化密码

穿过农田向北, 实践队员们走向 百年渔港。斑驳的木船旁,老渔民正修补渔网。 “我十四岁就跟着爹造船,现在整个日照会这门手艺 人寥寥无几 ”他摩挲着船舷上的榫卯结构感慨。村委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二十余件濒临消失的农耕器具:木质风车、铁齿耙、鱼篾编筐。每年谷雨举办的“祭海节”仍延续着明代仪式,但参与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文化站站长递来的资料显示,这些资源尚未纳入山东省“黄河文化体验廊道”数据库。这与省文旅厅“系统保护黄河入海口文化遗存”的要求存在明显脱节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渔民进行访谈 李凌宇 供图   产业融合的突围之战

下午的调研聚焦村南的 “渔耕部落”田园综合体。这个2023年启用的项目包含60亩生态采摘园、800米渔家美食街和海洋科普馆。财务台账显示,去年接待游客5.2万人次,营收380万元,带动23户村民年均增收3.1万元。但在人声鼎沸的美食街,项目经理眉头紧锁:“周末全是日照本地车牌,省外游客不到8%。”他翻开手机里的竞品分析图:东营“黄河口农庄”主打湿地研学,滨州“耕海人家”侧重盐田体验,而“渔耕部落”仍停留在采摘吃饭的初级模式。更关键的是,旅游收益尚未与耕地保护形成闭环——去年仅投入5万元用于农田道路硬化,耕地质量提升资金为零

图为实践队员在任家台景区进行实地调研 李凌宇 供图

黄河战略下的破局探索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根据调查资料以及实地调研情况,提出 激活沉睡文化遗产 方案, 对接省文旅厅 “黄河非遗抢救计划”,系统整理祭海仪轨、造船技艺等资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 一些高校 设计 “黄河入海口渔耕文化”体验课程,融入“行走黄河”研学体系 打造差异化品牌 借助省文旅局 “黄河生态旅游带”推广平台 设计 “黄海粮仓”农创品牌,开发盐碱地小米、海沙花生等特色产品,与沿黄九市农特产组成营销联盟

通过对任家台村的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耕旅兴农”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希望任家台村能够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充分开发和农文旅品牌的成功培育,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同时,任家台的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成员合照 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