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6月30日至7月20日,河南农业大学“深耕乡村沃土,呵护‘春苗’成长”志愿服务队依托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已组建多支小队先后走进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街道勒马听风社区、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实验小学、洛阳市嵩县城关镇西关社区,通过沉浸式支教服务,为近140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送去家国教育、文化传承、素养拓展等多元课程。
此前,该团队入选河南省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系统筹备活动。为扩大服务覆盖面,团队创新采用分组协作机制,将团队成员划分为多支小队错峰进驻,形成“接力式”服务链条,确保21天支教无间断。团队依照课程安排,筹备粘土模型、扎染染料、急救模拟教具等40余种教学材料,设计情景剧演绎、手工创作、心理游戏等60余项互动课程,协同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既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又突出实践参与的趣味性。
家国情怀教育在系列红色课程中落地生根。值此七七事变纪念日,团队组织孩子们观看炮兵训练视频、齐学《大中国》手势舞,在行动中感悟民族精神与奉献担当。通过宣讲“两弹元勋”故事、粘土制作“两弹一星”模型、精心绘制长征路线图、生动演绎红色情景剧、激昂唱响《黄河大合唱》,厚重的历史与家国情怀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走上街头科普“两弹一星”精神,更让这份认同深深扎根心间。勒马听风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会家国情怀,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文化传承课程则让传统智慧在实践中焕发新生。孩子们沉浸于蓝白扎染的奇妙晕染,一针一线缝制蕴含传统智慧的驱蚊香囊和中药香囊,用植物拓印留下自然的斑斓印记。艺术创作成为连接乡情的纽带:在“民谣传唱”中勾勒家乡色彩,于“绘出家乡新变化”与“绘最美青花瓷”的画笔下流淌故土深情,“童心绘梦想”的涂色世界则放飞着纯真想象。指尖的跃动,悄然唤醒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赵村乡实验小学校长评价:“这些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动手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建立的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上中药材香料课程
成长赋能课程聚焦儿童全面发展,构建起心理、安全、素养多维支持体系。从“接受自我自画像”、“悦纳自我小黑点画”到“星星九宫格”自我探索、“寻星环游记”心理游戏,特色课程引导孩子们勇敢认识独特自我,构筑积极心理基石。同时,急救知识为安全护航,八段锦习练强健身心,乐理常识与钢琴音符陶冶情操,趣味射箭与投壶锤炼意志品质。意大利语、日语初体验与普通话推广课程,则为孩子们推开了探索广阔世界的新窗口。一位西关社区家长对团队成员说:“孩子回家后总说学到了新知识,性格也开朗了不少。”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八段锦
绿色责任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悄然扎根。种子地球”手工记录生命成长的奇迹,“神奇果园捏捏乐”激发无限创意,“标本馆研学”揭开自然的奥秘,“变废为宝”的环保实践中“创意蛋托改造”活动启迪生态智慧。“捐书到山区”让爱心随书香远行;“珍惜粮食分享会”与“膳食营养小专家”活动,则在孩子们心中深植勤俭节约与健康生活的理念。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种子地球”活动
据统计,支教活动累计开展课程130余课时,覆盖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心理辅导、环保实践等多个领域,收集孩子们的作品200余件。团队成员白天授课,晚上根据当日反馈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让课程更贴合儿童需求。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支教活动是该学校发挥农科学科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儿童成长提供常态化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在勒马听风街合影
随着支教课程的圆满收官,团队在洛阳、商丘三地的第一阶段工作暂告段落。洛阳的孩子们把红色模型摆成“心”形,商丘的孩子将扎染手帕系在团队成员的手腕,嵩县的孩子送上画满星星的感谢信。这些朴素的告别礼物,藏着21天的陪伴与成长。对于志愿团队而言,这段旅程是青春与童心的碰撞;对于乡村儿童来说,这些课程是认知世界的窗口。而那些在课堂上种下的爱国、文化、自信、环保的种子,终将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为照亮未来的力量。
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持续关爱的序章。团队深知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的成长需要长期的陪伴与支持。下一阶段,团队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积极联动地方资源,探索开展物资捐赠、心理健康支持等多元化、常态化的后续活动,致力于将这份“深耕”与“呵护”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为“春苗”的茁壮成长提供更持久、更深厚的沃土。(杨丰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