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韦庄险工韧性特征,研黄河流域共生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7 18: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夏雨   阅读 85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程文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人地系统韧性作为衡量区域应对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及社会经济波动能力的核心指标,成为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黄河流域山东段地处下游冲积平原,乡村地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系统韧性提升面临严峻挑战。为深入探究该区域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20日,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韦庄黄河段开展实地调研。本次实践旨在通过考察黄河沿岸乡村的人地互动现状,剖析韧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韦庄固坝安澜处,生态织锦护黄河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韦庄黄河段作为黄河下游 “地上悬河” 的典型区段,险工与生态保护是维系区域安全的两大支柱。实践队员沿1.2公里长的韦庄险工徒步考察,只见十几座浆砌石坝体整齐排列,坝体表面的防浪林与紫穗槐根系交织,形成 “硬坝体+软植被”的复合防护体系。黄集镇黄河河务局赵工介绍:“这些坝体每年汛期要承受每秒3000立方米以上的水流冲击,2024年加固时特意增加了铅丝笼护脚,抗冲刷能力提升40%”。生态保护方面,队员们发现韦庄正探索“防洪与生态”双赢路径,滩区1500亩耕地退田还湿后,芦苇、杞柳等耐水植物成了固土防冲的“绿色卫士”,每年减少水土流失约800吨。但矛盾依然存在,村民韦大爷坦言:“退田后少了几亩地,虽然政府给了补贴,但心里总觉得少了份依靠。”同时,汛期后滩区土壤盐碱化导致植被成活率仅60%,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的平衡仍需破解。

图为实践队员在韦庄险工段调研

人地相谐察韧性,乡情深处探机制

实践团队以韦庄黄河段为核心调研区,涵盖黄河滩区、沿岸村庄及农田分布带,重点考察了韦庄村、刘仁村等典型村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及人居状况。在韦庄黄河滩区,队员们通过实地踏勘发现,当地人地系统呈现“水-土-人”深度交织的特征。走进韦庄村,队员们观察到村庄布局与黄河的紧密关联,村内房屋多沿地势较高的堤岸分布,主干道两侧设有防洪沙袋储备点和应急避难指示牌。“村里每年都要组织防汛演练,汛期一到,年轻人轮流在河堤值班。”村头杂货店老板赵师傅告诉队员,“前几年黄河水位高的时候,村东头的几户人家还临时搬到了镇上的安置点。”实践团队还发现,当地产业结构呈现“避灾型”特征,传统粮食种植占比逐年下降,而林下养殖等抗风险产业逐渐兴起。韦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书记介绍:“我们鼓励村民发展‘堤岸经济’,在黄河大堤两侧种植果树,树下养鸡,既不占耕地,又能抵御洪水影响,去年光这一项就带动每户增收近3000元。”

图为实践区黄河大堤开展林果种植

数据精研谋对策,三维聚力筑共生

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部门访谈等方式,收集了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维数据,并组织多轮研讨,形成针对性问题梳理。在生态方面,韦庄险工坝体稳定性较强,生态缓冲带植被覆盖率较高;在经济方面,农户年均收入中,农业占比约45%,务工占比约40%,副业占比约15%;在社会层面,村庄防汛设施覆盖率约为80%,村民抗灾技能培训参与率较低,大多数农户希望获得更为有效的生产和生活性指导。团队结合数据指出部分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策略建议构建“三维韧性”体系。生态韧性方面,实施生态黄河智能化检测,自动化检测黄河汛期和水位,在险工区域增设生态监测站实现“防洪-生态”数据联动;经济韧性上,培育“黄河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社会韧性层面,政府部门加强险工维护和农户技能培训,推行 “返乡人才计划”,吸引青年返乡,加强人才引入。

图为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问卷采访

本次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韦庄黄河段调研“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乡村人地系统韧性是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 “共同体”。韦庄的实践表明,韧性提升既需要硬措施,如险工加固、设施完善,更需要软动力,如产业创新、村民参与。未来,团队将继续跟踪黄河流域山东段乡村人地系统韧性建设成效,为黄河流域山东段乡村韧性提升提供可复制的借鉴方案。

图为实践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