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雷峰村山峦叠翠,活力涌动。近期,大埔县乡村人才振兴驿站、光德镇政府及雷峰村村委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竹海拾光”义教团师生结对“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多元课程与校地协同为抓手,在教育赋能、资源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让“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为雷峰村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一、教育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校地双方以教育振兴为切入点,在雷峰小学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义教活动,构建起多元课程体系,为乡村孩子成长注入新动能。
义教团聚焦孩子们的好奇心,打造“科普+体育”课程体系,带领孩子们探索中国地理、体验趣味科学实验,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图为:义教团成员为雷峰小学学生教授科普课程“神奇的非牛顿流体”图图为:义教团成员为雷峰小学学生教授体育课程“正确跑步姿势”热身图 深耕客家文化,义教团设计“文化+美育”特色课程,通过客家围屋探秘、方言传承、竹编手作等内容,厚植乡土情怀,传承客家文化。竹编课程带领孩子们用竹材创作实用手作;《树叶拓印》《色彩狂欢》引导孩子以自然为画布,拼贴“雷峰四季”美学图景,培育孩子们审美力。
图为:文化课程和彩虹课程中雷峰小学学生制作的客家围屋和纸巾漂染图图为:彩虹课程中雷峰小学学生制作的竹编作品图
“安全+心理”课程则为孩子们筑牢成长防线,助力身心健康发展。“校园霸凌防治课”通过情景剧传授自保技能;“和平山谷的狼与羊”用情境游戏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校园霸凌和调节心情。
义教活动不仅让雷峰村的孩子们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更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的人才交流桥梁。广东二师的志愿者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技能,光德镇的孩子们在互动中点燃求知热情,双向成长的背后,是校地双方对“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核心”的深刻践行。
二、资源联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校地协同框架下,光德镇充分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与本地行政资源,推动政策落地与民生服务精准对接。义教团联合镇政府、村委会及县教育部门,开展“助学贷政策宣讲进乡村”活动,通过解读会、一对一宣传讲解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案例,为村民详解教育贷款申请条件、流程及补贴政策,破除“贷款难”“不敢贷”的认知误区。针对困难家庭,组建专项服务队协助规划教育资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图为:义教团成员深入课堂召开国家资助宣讲会图片
7天义教见证了双向成长:志愿者从“理论师范生”蜕变为“实践引路人”;孩子们从羞涩观望转为主动求知,课堂互动率显著提升。此外,义教团为雷峰小学捐赠的图书文具,让知识的暖流持续滋养山乡学子,彰显了“资源下沉、服务惠民”的合作初心。
图为:雷峰小学本次暑期义教活动A班学生结营仪式展演合影图为:雷峰小学本次暑期义教活动B班学生与义教团老师合影
三、多方协同,构建基层治理“共建新格局”
光德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村集体、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发展。雷峰村村委会全程保障义教活动顺利开展,从协调校舍、筹备物资到衔接政策,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校地合作的“坚实纽带”。
图为:广东二师“竹海拾光”义教团与雷峰小学师生合影
图为:“竹海拾光”义教团与指导老师林裕佳合影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火种,校地合作是点燃火种的重要方式。”此次义教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从课程赋能到政策护航,雷峰村正以教育为支点撬动全面振兴。光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镇里将以此次义教为契机,深化与高校的长效合作,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培育等领域拓展更多合作空间,让“百千万工程”在光德镇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未来,校地合力将持续释放,让教育火种照亮更多山乡孩子的逐梦路,书写“百千万工程”基层实践的鲜活注脚(文稿来源:郭智欣、凌卓妮、黄思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官思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