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劳晨茜 李东泽 李梓硕)2025年7月4日,为进一步了解壮锦的独特风采,探求其丰富内涵,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先后来到南宁市纳福彩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武鸣区里建大帽山公园,深入了解壮锦于壮族服饰的应用和老一辈传承人对壮锦传承的坚守,以及调查当地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
午饭过后,队员们整装待发。这家公司坐落在武鸣的一条普通的街道中,,它与周围的房屋并排,一眼望去并不显眼,其内部却别有洞天。南宁市纳福彩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余下的文章中简称“纳福”)对外展示的区域有三个,一楼的民俗文化展区,二楼的传统服饰展区,以及三楼的精品服饰展区。
踏入玻璃大门便来到的一楼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一幅幅大小不同的壮锦挂毯,每一条挂毯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挂在一起却显得十分融洽,给队员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美绝伦。接着便是挂毯下方桌子上摆着的形态各异的小人偶,它们穿着壮族服饰,有的抬着花轿,有着弹琴歌唱,还有舞龙祈福……它们将壮族人民传统的风俗文化,如婚庆、节日、祭祖等等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其呈现方式新颖有趣。队员们通过人偶的展示深入的感受到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也是壮族文化向大众转递精神品格之一。
图为队员在观赏编织品
通过窄小昏暗的楼梯,我们来到了二楼的传统服饰展区,这里呈现的便是壮族的经典传统服饰,这里基本涵盖了广西各地区常见的壮族服饰,种类一应俱全,色彩多样。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服饰上许多地方都有壮锦的身影,壮锦的点缀,给服装增添亮色,通过服饰将壮民族的瑰丽文化鲜明的展示出来。队员们看着这款式不同的壮衣都不尽感叹其绣娘们巧夺天工的纺织技术,并通过观察和触摸衣服上不同的壮锦纹样也使我们沉浸在壮锦的独特魅力之中。
三楼的精品服饰展区则是制作更为精致的重工类服饰,这些服饰通常用于重要的活动以及节日中,像结婚,三月三等时刻,它们相较于普通服饰而言,版型更为复杂,添加了许多复杂的文祥和刺绣,以及银饰等。光是看着就能体会到节日的喜庆氛围,令人心生愉悦。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
图为队员在手上感受壮锦服饰
让团队感到惊喜的是,着看着不大的屋子竟然还有地下室,并且团队有幸得以参观,事实上这才是屋子真正的一楼,这便是绣娘们的工作室了。这里并没有像真正的地下室那般昏暗,反而因为地形的缘故,这里十分明亮,视野开阔。在机器的嗡鸣声中,绣娘们整齐有序的坐在一列缝纫机前,桌上,地上堆满了布料和针线,她们都在认真细致的做着手里的工作。再往里走去便是一张足足占据了三分之一空间的大木桌,上面同样是纷繁的各种工具和布料。这也是非遗传承人陆兰珍的办公桌,我们来到时,她正在专心的刺绣。陆兰珍老人学习刺绣已有五十多年,对于各种针法熟记于心,且对于壮锦于服饰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并对壮锦的纹样内涵有着透彻的理解。在队长与陆兰珍老人的采访中的我们得知,壮锦的发展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花纹样式丰富,承载了壮民族的核心精神内涵,是壮民族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族服饰中通常将壮锦与刺绣相结合,因手工难度大效率低的缘故,现今多用机器代替手工,在古时壮锦频繁出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如门帘、窗帘、各类服饰等等,而现今通过创新,壮锦也能应用于包包,首饰等各种文创产品之中。在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号召之下,壮锦的独特风采被更多人所看见。在讲解采访过程中陆兰珍老人还贴心的扯过手边的壮锦为我们介绍其纹样,在采访的最后,她感慨道壮锦应该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壮锦是壮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标志,她对团队的到来感到十分的高兴,也非常欢迎团队随时来到这与她请教交流。
经过团队这一番的参观和采访,转眼间已两个小时过去,阳光斜照入工作室中,将绣娘们手中的针线照得耀眼夺目,机器的阵阵纺织声,绣娘的针线在壮锦中穿梭飞舞,传承人与队员们的交心畅谈,构成了一幅名为传承的有声画卷。最后,队员们与众人一一道别感谢,在纳福门前举旗合影留念。
经过一下午的探访,团队对壮锦的实地考察调研工作暂告一段落,当天16:30,队员们一同来到里建大帽山公园,向当地群众进行普通话的推广行动。壮锦作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流传至今,不少壮锦非遗传承人依然年近半百,而更为古老的纹样只有老辈传承人知晓,想要将此流传下来必定是要通过两代人的沟通交流才能得以延续,所以,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对壮锦的保护与传播也尤为重要。
来到公园广场,队员们采用两两分组调查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学龄儿童,队员们对多个年龄段进行深入采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此地群众民族主要为汉族和壮族,当地的方言主要为武鸣壮话,近95%的居民在家里沟通采用的是普通话,剩下5%的部分老人还是更愿意用熟悉的方言与家人交流,但他们也能较为流利的说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可见国家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成果显著。
图为队员们在进行推普宣传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团队不仅向群众说明了普通话的意义与重要性,还适当的向大家介绍讲解了壮锦知识,他们对此十分的感兴趣,并对民族非遗技艺感到骄傲。
一项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一项技艺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旧创新,非遗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不可丢失的文化瑰宝,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将普通话推广落实至群众中心,有利于筑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桥梁。“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将秉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理想信念,通过团队的实践行动将壮锦的魅力与普通话的风采展示给更多的人,让壮锦迸发出绚丽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