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启程:盛夏访乡野,聚焦设施情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2025年7月5日安阳工学院电子电气与无人机学院暑期“三下乡”发展成就观察团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深切关切,前往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李七里村展开调研。此次调研活动以乡村公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核心,旨在深入探寻这些"生命线"对乡村产业发展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为后续乡村设施的维护与优化找准方向,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出发前团队成员合影留念。张子航 供图
调研意义:设施为基,关乎振兴全局
乡村振兴,设施先行。公路、水电、网络如同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既串联起产业进步的脉络,又承载着民生福祉的温度。调查团在前期准备中便明确:当前部分乡村仍存在设施老化、覆盖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产业升级步伐,更直接影响着村民的出行便捷度、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因此,摸清乡村设施"家底",分析其对产业布局、农产品外销、村民日常出行及生活便捷度的多重影响,成为此次调研的核心目标,为后续优化方案提供依据,助力打通乡村发展的"梗阻"。
图为团队成员对李七里村电力设备进行调研。张子航 供图
调研方式:多维覆盖,倾听多方声音
为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调查团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村民、乡村干部、产业经营者等多元群体。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出行是否因道路坑洼受阻""水电中断是否影响做饭洗衣""网络信号能否满足刷视频、查信息需求";与村干部深入探讨设施建设的年度规划、维护资金来源及推进难题;同产业经营者细致交流"道路状况导致物流成本增加多少""网络波动让电商订单损失多大",从不同视角勾勒出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委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张子航 供图
深入走访:贴近民心,记录真实烟火
志愿者们分组深入各个村落,叩开一扇扇村民家门。在农家小院的树荫下、堂屋的炕头边,他们用唠家常的方式开展调研,让村民放下顾虑,畅所欲言。遇到不识字的老人,志愿者们便逐题宣读问卷内容,用当地方言耐心解释,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被准确理解。
图为志愿者为村里奶奶读问卷。供图 张子航
调研中,他们记录下雨季村口道路泥泞不堪,卖菜车辆无法进入的无奈;记下返乡创业青年因网络频繁卡顿,直播带货刚起势就断线,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的焦急;也记录下村民因网络信号差,难以及时获取病虫害防治信息,导致庄稼减产的心痛。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故事,让问卷数据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补充调研:关注特殊群体,完善调研维度
针对那些外出务工短暂返乡、常年在外跑运输的村民,调查团通过村微信群发放电子问卷,并附上简洁明了的填写说明。尽管受乡村网络不稳定、部分村民操作不熟练等因素影响,问卷回收量有限,但仍补充了诸多关键信息:常年跑运输的村民对县乡道路连通性、路面平整度的高要求;外出青年对乡村网络能否支撑视频通话、远程办公的迫切期待。这些特殊视角的加入,让调研内容更加全面立体。
图为团队成员向常年在外打工的李大叔了解出行,水电,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供图 张子航
调研展望:从痛点到方案,助力乡村焕新
这些沉甸甸的问卷与访谈记录,早已超越了数据载体的意义,成为乡村与外界对话的"麦克风"。村民们认真填写的每一笔一划,合作社负责人紧锁的眉头,电商店主谈及损失时的焦急语调,都饱含着对乡村设施改善的热切渴望。
后续,调查团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把问卷里的"痛点清单" 系统梳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期待这场青春调研能真正成为乡村设施优化、产业生活提质的"助推器",让乡土大地在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下,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让村民们在便利与舒心之中,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为团队成员将调研内容成果分析汇总给李七里村委员会。张子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林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