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助力乡村儿童美育教育,7月5日到11日,新疆政法学院“铁魂非遗筑梦人”团队奔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19连,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团队以非遗绒花技艺为纽带,融合爱国教育与多元课堂,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暑期盛宴。
7月5日,活动首日,“铁魂非遗筑梦人”团队与51团19连党支部召开专项工作讨论会。双方围绕活动流程、安全保障等事宜深入交流,明确以“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素质拓展”为核心的活动框架。19连党支部书记表示,连队始终重视儿童文化教育,此次活动为孩子们接触非遗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搭建了优质平台,连队将全力支持活动开展。团队负责人则承诺,将以专业素养和饱满热情,确保活动落地见效,让非遗之美在乡村绽放。
7月6日至11日,团队聚焦非遗绒花技艺教学,课堂上,志愿者通过视频展示、实物讲解,生动介绍绒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而扭扭棒源自中国传统绒花制作技艺,具有易塑形、色彩丰富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手工创作和教育领域,因此在实践环节中,志愿者以色彩明快、操作简便的扭扭棒为材料,带领孩子们开启非遗探索之旅。手把手指导剪、卷、粘、绕等技法,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制作出一朵朵形态各异的花,有的是盛开的百合,有的是含苞的郁金香。五年级的古丽捧着自己的作品笑言:“原来没有生命的花也能美,这是送给妈妈的最好礼物。”
活动期间同步开展的“七彩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成长空间。音乐课上,志愿者教唱《如愿》,孩子们用清脆的歌声传递爱国情怀;舞蹈课上,民族舞与现代舞动作交织,展现少年活力;体育课上,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让操场上充满欢声笑语;辅导作业时段,志愿者化身“小老师”,耐心解答数学难题、指导语文写作,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业知识。丰富的课程设置,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收获知识与友谊。
7月7日,正值“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团队特别策划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志愿者以动画短片、历史图片为载体,向孩子们讲述“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民族抗争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与不屈不挠的抗争历程。“为什么要记住这一天?”面对志愿者的提问,三年级学生艾力回答:“因为不能忘记过去,要好好学习保卫祖国。”
7月13日晚,团队成员连夜赶制离别赠礼,将孩子们在活动中制作的绒花作品精心包装,搭配手写祝福卡片与文具礼盒,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志愿者的暖心牵挂。7月14日,活动迎来尾声,团队为在非遗学习与课堂表现中表现优秀的孩子颁发“学习之星”“自律标兵”等奖状及奖品。颁奖仪式后,志愿者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活动中的难忘瞬间。“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一句句不舍的话语,一个个温暖的拥抱,让离别的氛围充满感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新疆政法学院“铁魂非遗筑梦人”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不仅让非遗绒花技艺在乡村儿童心中播下种子,更通过多元活动滋养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51团19连的非遗教育需求,探索长效帮扶机制,让非遗之花在乡村沃土持续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撰文|杨蕙宁
图片|王锦
审核|李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