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城院实践团赴西安市张家堡街道常青社区开展陶泥制作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7 21: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永亮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陈永亮 马佳乐)8月5日上午,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常青社区活动中心内暖意融融。20余名社区儿童坐在桌前,目光紧紧追随着讲台的“小老师”——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筑梦仲夏,童心绽放”暑期社会实践团志愿者宋雯钥。当天,一场以“神奇的陶泥之旅”为主题的陶艺课程在此开展,用指尖的温度串联起传统文化与童真创意。

“大家知道吗?祖先们早在八千多年前就会用陶泥做器皿啦!”课程伊始,志愿者宋雯钥手持一陶泥制作的工艺品,用生动的提问拉开序幕。她结合图片与故事,向孩子们讲述了陶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白陶到秦汉的兵马俑的发展脉络:“古人用陶泥做碗、做罐子,甚至做成象征权力的礼器,这些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民族智慧的见证。”

图为志愿者带领大家了解陶泥制作。肖瑾琪 供图

讲解完历史背景后,志愿者宋雯钥转入实践教学环节。她在演示台上铺开塑料布,将一团湿润的陶泥置于掌心,边操作边讲解:“做陶泥有三个关键步骤——揉泥、塑形、修整。揉泥要像给面团‘按摩’,让它变得光滑无气泡;塑形时要先定好形状,比如今天做杯子,就要先捏出杯身和杯柄……”

图为志愿者进行实践教学。肖瑾琪 供图

随着她的双手灵活转动,原本不起眼的陶泥渐渐显露出杯子的雏形:杯身圆润饱满,杯柄呈弧形弯曲,边缘被小心地捏出波浪纹装饰。“哇!像变魔术一样!”8岁的李梓悦小朋友忍不住拍手欢呼,其他孩子也纷纷露出向往的神情。

图为志愿者演示同学们跃跃欲试。肖瑾琪 供图

演示结束后,孩子们被分为4组,每组4人,接到了“合作完成两个陶泥作品”的任务。“可以做杯子、小动物,也可以发挥想象做任何你们喜欢的东西!”宋雯钥的话音刚落,活动室立刻变成了创意工坊:有的小组围在一起讨论方案,有的蹲在桌前专注地揉着陶泥,还有的举着半成品向“小老师”请教。

图为志愿者帮助同学们完成陶泥制作。肖瑾琪 供图

主讲老师和其它志愿者都耐心地向小朋友们提供帮助:她教孩子们用“交叉捏合”的方法固定杯柄,提醒大家“塑形时要轻一点,不然泥土会裂开”,还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大胆尝试。

图为志愿者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作品。肖瑾琪 供图

活动临近尾声,每组都捧出了充满童趣的成果:有歪歪扭扭却憨态可掬的陶泥杯子,有长着圆眼睛的可爱小圆盘,还有模仿青花瓷的小小瓶子。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互相欣赏着彼此的创意,脸上洋溢着成就感。社区居民李女士全程在场陪伴,她感慨道:“这样的课程既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能学到传统文化知识,比在家看手机有意义多了。感谢实践团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好的活动。”

图为志愿者小朋友们认真完成作品。肖瑾琪 供图

“神奇的陶泥之旅”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筑梦仲夏,童心绽放”暑期社会实践团“三下乡”活动的特色课程之一。该实践团自7月初进驻常青社区以来,已围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安全教育等主题开展10余场活动。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也会推出更多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让“三下乡”不仅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更成为连接校园与社区、传承文化与培育童心的纽带。阳光下,孩子们的笑声与陶泥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为这个夏日的社区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厚重的文化底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永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