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里乾坤大:闽卫院“筑梦兴乡”实践队赴三明市尤溪县桂峰古村落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7 21: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凌强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贯彻乡村振兴相关精神,落实上级部署,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于6月25日走进三明市桂峰村,开展乡村医疗卫生与文旅融合发展实地考察并形成报告。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乡村振兴中具研究价值。师生发挥专业优势,调研该村医疗卫生、村民健康及文旅产业带动作用,此次考察是专业实践,也体现师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担当,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藏于闽地古村的建筑密码

桂峰村的明清古民居,是刻在砖石木头上的地域文化史诗。39座老宅占地2.6万平方米,土木为骨,榫卯为魂,将闽南的精巧与闽中的敦实融于一体。悬山顶与歇山顶的屋檐划出优美弧线,既能遮风挡雨,又透着几分灵动;屋脊上的砖雕、木雕、石雕,或刻花鸟虫草,或绘市井百态,刀工细腻得能数清花瓣的纹路。蔡氏宗祠更是一绝,全凭榫卯咬合的梁柱撑起百年风雨,不见一钉却稳如泰山,站在庭院中,仿佛能听见古代工匠刨木凿卯的叮当声。这些老房子不仅是建筑,更是活着的历史,青砖黛瓦间,仍能触摸到闽地先民的生活温度与智慧光芒。

在民俗烟火中续的文脉

桂峰村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时光流转中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里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家族记忆与精神传承,蔡氏祭祖大典上,族人齐聚宗祠,在庄重的仪式中敬祖祈福,诵读家训的声音穿越庭院,彰显着家族文化的厚重;“晒族谱,传祖训”仪式则将泛黄的谱牒铺展在阳光下,长辈们逐页讲述先辈故事,让家族的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清晰。而作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峰麦芽糖制作工艺”,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技艺瑰宝,麦芽与糯米在匠人的手中经浸泡、发酵、熬煮,化为丝丝缕缕的甜蜜,熬糖时飘满街巷的甜香,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藏着桂峰村最质朴的烟火温情。这些民俗与技艺,在日常里延续着生命力,成为桂峰村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北宋名臣蔡襄的家脉传承

桂峰村作为北宋名臣蔡襄的后裔聚居地,深深烙印着这位先贤的精神印记。蔡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将蔡襄的文化基因与处世智慧融入血脉,代代相传。村中设立的蔡襄家风家训馆,更是承载这份传承的核心载体,馆内陈列着与蔡襄相关的文献、器物,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故事,展现其清廉奉公、崇文重教的家风,成为村民尤其是后辈学习家族文化、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蔡襄的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化作了流淌在日常里的行为准则,让“名臣后裔”的身份始终与“守德向善”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多元实践里的文脉守护

桂峰村通过文化融合与传承保护并举的方式,让古村文化焕发新活力。在蔡氏宗祠,修缮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斗拱结构与石雕纹样,同时引入数字化技术对族谱、建筑细节进行存档;村里老作坊里,蔡勋师傅的麦芽糖古法制作技艺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此外,当地还将宗祠建筑元素融入文创设计,让传统纹样出现在书签、帆布包等物件上。村民表示,文化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在保护中传承、在融合中延续,这种“守其本、拓其新”的实践,正让桂峰村的文化根脉愈发坚韧。

协同行动里的古韵传承

桂峰古村落,是时光留存的鲜活文化印记。老宅的一梁一柱,不仅镌刻着营造智慧,更延续着乡土风情与精神血脉。这次走访,队员们真切触摸到岁月的深沉肌理,也清晰意识到守护工作的艰巨性与持续性。唯有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当地居民协同发力,在原汁原味保护与活化利用间找准结合点,才能留存好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桂峰风华在漫漫时光里长久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凌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