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赓续文脉——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赴宁国市竹马灯实践调研团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07 21: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芮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三下乡风采】青宁竹马,千年文化换新彩——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宁竹马灯”实践团深耕宁国竹马灯传承实践#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宁竹马”实践团于暑期深入安徽省宁国市,开展了一系列以“竹马灯”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活动。从前期筹备到实地调研,从文化学习到创新传播,团队以青春力量为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让古老民俗在当代乡村与校园中绽放新彩。

为确保“三下乡”活动有序推进,6月24日下午,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宁竹马实践团在博学楼503教室召开筹备动员会。会议由指导老师何佳佳主持,全体成员参会。会上,何佳佳对前期调研工作进行详细部署,明确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样本分析等核心任务,强调“以高标准完成调研报告”,要求详实记录问卷回收情况,保障样本科学性与代表性。针对成果展示,她提出“多平台传播”策略,要求团队拍摄的照片兼具审美与纪实价值,调研成果需向主流媒体及社交平台投稿,以扩大活动影响力。随后,团队成员谢静雯细化行动方案,明确每日任务节点,并针对宁国山区实践地的气候特点,提醒成员做好防暑防晒、行程规划等安全准备。崔洵则就投稿规范、版权保护等细节进行说明,现场解答成员疑问。此次筹备会为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不仅统一了团队目标,更强化了成员对文化传承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团队成员参加准备会合照

7月4日,实践团首站前往宁国市甲路镇竹马灯文化馆,在传承人周宁忠的带领下,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之旅。馆内,竹马灯的经典扮相、精美服饰与古朴道具静静陈列,其独特工艺与历史质感瞬间将成员们拉入传统民俗的鲜活场景。周宁忠老师傅以“孩童骑竹马嬉戏”的民间传说为起点,娓娓道来竹马灯的起源:从明清时期融入节庆祭祀的仪式功能,到不同地域因风俗差异衍生的多样表演形态,那些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变得生动可感。“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周宁忠望着展柜中的老物件,感慨道,“多亏了政府扶持,越来越多人能看见它的价值了。”这场与非遗的“初见”,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竹马灯背后的历史厚度,更坚定了传承推广的决心。7月5日,实践团联动宁国市政府,深入竹马灯传承乡村,与周宁忠老师傅展开深度学习交流。“选竹要选三年生的毛竹,韧性足、不易变形。”周宁忠以一则竹编小故事开篇,从竹马灯的兴起讲至历代传承,用通俗语言解析这项技艺的发展脉络。他回忆起年轻时“为寻一根好竹翻山越岭”的趣事,让成员们体会到竹马灯制作的艰辛。在文化馆内,周宁忠通过出土文物、老照片等实物,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拆解工艺细节:从竹篾扎制的“八阵图”结构,到纸糊彩绘的色彩密码,成员们不仅掌握了技艺要点,更在点滴描述中被手艺人的坚守打动。“这门手艺啊,也得一代代往下传,现在的孩子们就是希望。” “那是怎么教给孩子们的呢?” “你看,现在‘文化进校园’正搞得红火,越来越多孩子能跟着学扎竹马了。”在竹条的穿梭、纸张的粘贴里,指尖与材料的每一次互动,都让非遗技艺的温度慢慢流淌,那份沉淀已久的文化力量也愈发鲜活。

7月6日,实践团将目光投向宁国乡村的“活态文化”墙绘,以新媒体手段激活传统文化传播。在宁国市乡村街巷,一幅幅竹马灯主题墙绘成为独特的文化地标。画面中,身着戏服的表演者手驭竹马,或腾跃或列队,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被生动定格,连竹马道具的纹饰、脸谱的纹路等细节都清晰可见。“这些墙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保护状态’变成了‘生活场景’。”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艺术作品,计划后期制作“墙绘里的竹马灯”系列短视频,搭配趣味解说在社交平台推广,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与乡村美学的碰撞。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村内文化宣传墙

同日,团队与巢湖学院星火课堂实践团联合,在郎溪县中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赏析”爱心课堂。志愿者梁亦武播放竹马灯表演视频点燃孩子们的兴趣,梁亦武在黑板勾勒脸谱轮廓解读色彩寓意,谢静雯模仿“驭马奔腾”的姿态,揭秘“马颈弹簧机关”的奥秘。课堂还设置“竹马创意角”,孩子们动手制作简易竹马道具,在欢笑声中感受非遗魅力。团队更绘制“宣城乡土文化地图”,串联竹马灯、皮影、花鼓戏等本土符号,带孩子们“云游”家乡文化宝藏。 

▲图为梁亦武为小朋友们播放竹马灯宣传视频

 

从前期筹备的精细部署,到实地调研中的深度沉浸,再到创新传播中的多元探索,巢湖学院“青宁竹马”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一代的文化担当。通过走访传承人、学习技艺、联动社区、创新传播,团队不仅为宁国竹马灯收集了详实的调研数据,更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的传承新路径。正如指导老师何佳佳所言:“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让它融入时代、走进生活。”

此次实践中,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赋能文化传播,让千年竹马灯在乡村墙绘中焕彩,在孩童笑靥中传承,在网络传播中破圈,真正实现了“千年文化换新彩”的初心。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让更多人看见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

撰文:周芮

图片:崔洵

审核:何佳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