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部署,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关于挖掘活化地方历史人文资源的号召,精准承接地方需求,2025年7月18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照“量”未来实践团赴河源市紫金县凤安镇彼岸庵——明末抗清英烈钟丁先故居,创新开展《青砖映丹心,光影启新程》主题微团课拍摄实践活动。团队以影像技术为媒,打造跨越三百年的精神对话,让尘封的地方人文瑰宝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彼岸庵开启拍摄
青史长铭:忠义丰碑立岭南
在斑驳的青砖院落间,实践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调研,系统梳理钟丁先(1613-1672)的壮烈生平。这位崇祯十五年解元,于明清鼎革之际倾尽家财招募义军,被南明政权授福建监军道,转战汀州、惠州抗清十五载。南明覆灭后,他坚守“不着清朝衣、不踏清朝地、不食清朝谷”的气节,隐居凤安削发为僧。团队深入探访历史遗存,考证其文武双全的传奇——既留存《渔》《樵》《耕》《牧》四首词抒写隐逸之志,更以墓碑“节义无双士,文章第一人”的铭文,铸就紫金客家人文精神丰碑。如今的紫金仍现存许多与钟丁先有关的古建筑或遗址,如天字嶂上的万寿寺、孔子岩,九和镇归福庵、凤安彼岸庵、钟丁先墓等。
▲图为彼岸庵旧址建筑模型
光影叙事:四重篇章启新思
在跨越三百余年的彼岸庵古建筑中,实践团巧妙运用影像语言,精心策划并打造了四个层层递进的微团课叙事篇章:
《书生扔了笔,扛起破旗来》:聚焦钟丁先从中举解元的文弱书生,到散尽家财、投身抗清洪流的壮烈人生抉择,展现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墨痕渗进烟火里》:细腻探寻钟丁先的文人风骨在其归隐生活及后世紫金客家人精神气质中的烙印,揭示忠义精神在民间烟火中的绵延传承。
《山知道,水记得》:借凤安镇温泉畔等承载历史记忆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营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先贤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山水间激荡共鸣。
《你的选择,山河回响》:落脚于当代青年视角,展现实践团成员及新时代学子如何从钟丁先的精神遗产中汲取力量,思考自身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成员在拍摄现场密切配合,于不同篇章主讲人交接之际,捕捉下传承的瞬间。
▲图为彼岸庵所存钟丁先文集照片
▲图为第二和第三篇章主讲人交接照片
数字传薪:青春赋能古韵新生
当钟丁先的“不折风骨”遇见当代青年的“数字笔墨”,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在凤安镇圆满开展。钟丁先不是史书里的遥远名字,是在时代巨变中选择坚守、选择担当的鲜活榜样。实践团成功架起桥梁,将丁先公的精神内核,精准传递至新时代青年心中,完成了从历史到当下的价值传递。在信息化时代,实践团正用影像让尘封的历史焕发出面向当下的蓬勃生机。
文脉流芳:光影筑梦砺初心
青砖黛瓦,承载浩然风骨;光影流转,激荡青春回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照“量”未来实践团将以此次行动为起点,继续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故事富矿,创新表达形式,让更多尘封的历史焕发时代生机,引导广大青年在历史的镜鉴中坚定信仰,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汇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