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代雲、潘圣宇、尚雨琪) 在温岭南塘村的青葱田野间,一位身着墨绿色志愿者服的年轻身影用标准普通话向劳作的村民讲解着农作物的标准读音。这是荆州职业技术学院“3He”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队成员潘圣宇返乡后设计的“劳作伴随式”普通话推广课堂。从暑期学堂到田间灶头,这位00后大学生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推普模式,将语言课堂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场景,探索出一条“推普+产业+文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潘圣宇在公园了解居民普通话掌握情况
初访摸底:播撒“通语”种子
返乡首周,潘圣宇带着《普通话宣传手册》走访村内50户家庭,他发现方言使用率高达98%,但超七成村民希望学习普通话以适应电商直播、外出务工等需求。针对这一现状,他建立“语言能力成长档案”,将村民分为基础启蒙、日常交流、技能提升三个层级,量身定制“方言-普通话对照词卡”。“张大爷,您说'小拧到啊地工作',用普通话应该是'孩子到外地工作'。”在村民张凌豪家中,潘圣宇用方言逐句翻译日常用语,让从未系统学习普通话的村民找到了入门钥匙,张大爷称赞:“这娃儿耐心,教得清楚!”。
▲图为潘圣宇走访村民
田间课堂:劳作中学“标准”
清晨五点的菜园里,潘圣宇的“晨间推普课”准时开讲。他一边协助除草、采摘,一边用标准普通话介绍:“阿公,‘桃子’长势好。”“‘黑豆’放‘篮子’。”“这片‘稻谷’要收。”面对习惯方言的李阿公,他耐心示范鼓励。共同劳作中,普通话教学自然展开,“以前觉得普通话难学,现在跟着小潘老师边干活边学,不知不觉就会说了。”李阿公笑着说。
▲图为潘圣宇陪李阿公看橙子
▲图为潘圣宇陪李阿公看稻子
▲图为潘圣宇和李阿公收黑豆
灶头学堂:烟火里练“通语”
傍晚的农家灶台前,潘圣宇的“厨房推普课”热气腾腾。“阿婆,‘柴火’够吗?”“‘丝瓜’要‘削皮’,不是‘笑皮’。”“这是'焯水',不是‘槽续’。”他将烹饪流程拆解为普通话动词短语,让阿婆在烟火气中提升语言能力。王阿婆高兴地说:“这样边干活边学,记得牢,用得上!”
▲图为潘圣宇在王阿婆家灶台前刨丝瓜
数字助力:工具促“续航”
为巩固推普效果,潘圣宇向村民推广“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重点向何阿公、何阿婆等家庭演示标准发音功能,教学“您好”、“谢谢”等日常生活常用语。70岁的赵爷爷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反复练习:“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学普通话,以后去城里看孙子不用怕交流了!”
▲图为潘圣宇向何阿公、何阿婆展示语博app
夕阳漫过稻浪,潘圣宇的身影在田埂间若隐若现。这支入选了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的志愿服务队,以“暑期学堂集中教+返乡田间分散学”双阶模式,让普通话成为田野乡间的“新农具”“共情桥”。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全国XX个乡村点亮推普星火,用青春语言绘就乡村振兴的”同心圆”,让标准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沟通代际的文化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雨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