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朱玥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村香晨韵突击队,于2025年7月12日至21日,前往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北山村北山小学开展“蝉鸣夏日,文明筑梦”暑期美育课程。
其中,“唱响诗篇”特色课程——当诗歌的韵律遇上音乐的节拍,当文字的灵动碰撞合唱的和谐,一场属于孩子们的艺术盛宴就此徐徐展开。这门融合诗歌创作与音乐表现的课程,通过拼贴诗创作、诗歌灵感捕捉、合唱技法训练等环节,让孩子们在文学与艺术的交汇中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
拼字凝趣,巧组灵思
当文字挣脱束缚跳起自由的舞蹈,拼贴诗的世界便成了孩子们想象力肆意生长的原野。课堂上,一张张裁剪纸片上的词语被重新排列组合,原本独立的文字在巧思下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诗意。“三朵花瓣落在我的铅笔盒上,这朵花等于春天”——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构思,让孤独的文字在重组中获得生命,各种画面在指尖灵动起来。队员们在指导中弱化形式束缚,鼓励学生关注文字组合的“意外之美”。当孩子们用尺子将诗句整齐粘贴在卡纸上时,手中的作品已不仅是文字的拼合,更是创造力的绽放。
图为“拼贴诗”作品展示
采风寻韵,落笔心声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诗歌或许难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却能重塑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诗歌创作课上,户外采风让孩子们对寻常景物有了新的认知。太阳化作“阳光”,土地成了“旷野”,道路变作“小径”,连云朵都显得格外柔软。大自然就这样悄然打开了孩子的心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如同万物生长需要时光滋养,诗歌的美也在日复一日中慢慢浸润他们的心灵。
图为学生进行户外采风
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将采风时的感官体验转化为诗性语言。“不用在意押韵,把听到的、看到的如实写下来就是好诗。”这样的鼓励让孩子们卸下顾虑,“树叶拍着手掌”描摹落叶声,“夕阳把影子拉成五线谱”等巧妙勾连诗歌与音乐的意象油然生出。创作分享环节,孩子们主动朗读自己的作品,当“月光在草叶上写日记”这句诗响起时,教室里自发响起掌声——那是对同频诗意最真挚的共鸣。
图为队员们向学生讲解诗歌创作
童声吟韵,乐续诗魂
音乐为诗歌插上翅膀,奥尔夫乐器的节奏游戏与多声部合唱的和谐共鸣,让文字在旋律中焕发新生。铃鼓的四分音符为《声声慢》的“寻寻觅觅”打出沉稳节拍,孩子们通过拍手、跺脚感受2/4拍与诗歌平仄的呼应;队员们用柯尔文手势引导音高走向,当“灯火里的中国”一句的长音在教室中舒展时,音符的起伏竟与诗句的情感起伏如此契合。
图为队员们演奏“奥尔夫乐器”
合唱训练在技巧打磨中融入情感表达,让诗歌的韵律与音乐的灵魂深度交融。“轻声高位”的发声方法让《小美满》的旋律如流水般清澈,腹式呼吸的练习则让《灯火里的中国》的长音有了坚实支撑。分组练习时,高声部与低声部如同对话,孩子们逐渐理解“平声字用延长音,仄声字用顿音”的奥秘。当《声声慢》的吟唱从哼鸣转为开口唱时,那份“寻寻觅觅”的怅惘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奥尔夫乐器的适时加入,更让合唱有了层次丰富的伴奏,诗歌的韵律在音乐中得到全新诠释。
图为学生们跟着钢琴练声
诗乐共舞,童心绽华
美育汇演的舞台上,诗与乐的交响迎来了最动人的绽放。二、三年级的孩子们唱响《小美满》,“小狗在叫,树叶会笑,风声在呢喃”,孩子们用歌声勾勒出生动画面,让听众仿若置身满是小确幸的世界,平凡角落透着温柔光芒,满是童真与对生活的本真热爱;四年级学生吟唱的《声声慢》则添了几分细腻,“寻寻觅觅”的低回中,既有合唱技法的扎实呈现,更藏着对古典韵律的懵懂感悟;五年级学生们演绎的《灯火里的中国》气势渐起,腹式呼吸支撑的长音里,家国情怀与少年意气交织,让诗歌的力量在和声中愈发厚重。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掌声与孩子们的笑脸相映,这场诗乐共融的美育盛宴完美落幕,而那些在夏日里播下的诗与乐的种子,已悄然在童心深处扎根生长。
图为学生合唱《灯火里的中国》
这场课程的意义,远不止于作品的呈现。当孩子们既能用文字捕捉风的形状,又能用歌声传递诗的情感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诗歌与音乐的碰撞,最终滋养出一颗能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心——这或许是“唱响诗篇”留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未来,广州新华学院村香晨韵突击队将持续关注乡村美育,以支教为纽带深耕美育实践,为孩子们的成长与未来不懈努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欣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