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炽阳激扬青年投身乡野的壮志,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同心振乡”实践团队通过村委座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开展了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当地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其生活经历,细致探访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深入体察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系统了解医疗保障的落实情况,以点滴努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助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学子访村探新貌,干群共话谋发展
仁里村委会的座谈会上,乡音与青春碰撞出振兴火花。张景良委员细数香水柠檬产业优势:960亩耕地与4460亩林地成发展基石,青年大学生以无人机航拍、短视频推广拓销路,既就业增收难题,更引青年返乡。
图为村委座谈会现场
街巷围坐,长谈家乡盼发展
村民抖落围裙上的菜叶,笑指路口新装的路灯:“今年才亮的!”;荷花池引来游人织锦;老屋彩绘成“小别墅”;香水柠檬和百香果在村民群接龙热销,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揭示了仁里村在近几年正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仁里村村民进行访谈
观民生万象,期经济稳健向好
村民轻抚账册吐露民生关切:村中长者申领基础保障的流程优化值得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影,映照出青壮年返乡就业渠道的拓展空间;除香水柠檬、百香果等明星产品外,特色农产矩阵亟待丰富……受访村民普遍表示,家庭年收入高度依赖农作物收成,当前物价持续上涨,薪资水平却多年未作调整。通过以上现状,队员意识到:提高本地薪资吸引力、搭建青壮年返乡通道,才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务实之举。这既是乡亲们的期盼,也是“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发力方向。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对当地商户进行访谈
谈教育均衡,望知识深耕沃野
在走访中,小学生、中学生及家长分别从图书阅读量、学习成绩、校风建设等维度,抒发了对教育资源公平覆盖乡村学校的深切期盼。“老师,城里的图书馆会飞来这里吗?”——一个攥着卷边课本的男孩仰头问道。这纯真之问,恰恰折射出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留守儿童既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又受制于乡镇学校教学设备老化、课程设置单一、优质资源匮乏的掣肘。孩子那句“图书馆会飞来吗”的追问,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教育最急切的期盼,正是最基础的资源供给。唯有填补城乡教育资源的“断层线”,让知识真正深耕沃野,孩子们才能获得公平的起点,共同奔赴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对仁里村学生进行访谈
道医疗普惠,盼医保织密护安康
乡亲们坦言,虽医保覆盖逐年扩面,然医疗成本逐年渐涨,保障力度与生命之重尚需更好平衡。当药费单遇上物价曲线,远行的游子总在电话里攥紧牵挂。此刻,田野间回响着共同的心声——期盼织就更密实的医保云锦,让每一道皱纹都能安享岁月晴暖。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已化作队员笔记本里跃动的星火,誓为乡村医疗发展点亮希望航标。
乡村振兴面临瓶颈,亟待破局之策。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真实困境。这份扎根大地的赤诚,最终会生长成更坚韧的力量——它让“乡村”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名字,而是无数具体的人和事;让“振兴”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从解决每一个小问题开始的踏实前行。当越来越多年轻的脚步走向田野,当更多人愿意蹲下来听一听土地的声音,这份与大地相连的牵挂,终将化作让乡村日子更有奔头的底气,让每一缕炊烟里都飘着稳稳的幸福,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既守得住乡愁,也看得见光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