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兰州大学医疗服务队赴甘肃庆阳“医路同行,助力陇原”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庆阳香包非遗文化博物馆,与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深度对话,解锁传统非遗文化密码,让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同频共振。
聆听文化溯源:一针一线里的岁月故事
讲述伊始,刘兰芳向实践团成员抛出问题:“庆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都有什么?”在得到大家的积极回应后,她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与香包的不解之缘。“小小的香包,不仅承载着庆阳妇女对美好未来的祈愿,更凝结着民间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感慨,庆阳妇女以满腔热爱赋予香包生命力,这份未经系统雕琢的民间艺术,正因那份纯粹灵气而独具创造性。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兰芳
刘兰芳特别介绍了香包制作中独特的“绌绌”针法——香包也因此又名“绌绌”。其圆润饱满的“大肚子”造型寓意深远,既象征着包容万物的胸怀气度,能接纳生活中的风雨挑战;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许与祝福,盼望着日子盛满美好、幸福绵长。在她看来,香包所蕴含的情感早已超越亲情,更延伸至爱情、友情乃至浓浓的家国情怀。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向实践队介绍香包
八字精神的传承:坚守中的家风与担当
讲述完香包的渊源,刘兰芳的丈夫张先生接过话茬,讲述了她为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他强调,在当下时代,文化底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传承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谈及刘兰芳多年来的坚守,张先生用“吃苦、拼搏、钻研、奉献”八个字精准概括,并勉励实践团成员学习这份可贵的精神。讲述期间,刘兰芳不时为丈夫添茶,这一细微举动中,藏着相濡以沫的家风与夫妻和睦的温情。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介绍香包
文化的创新密码:让传统与时代共振
实践团了解到,刘兰芳与众多绣娘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化创新的探索。她们借鉴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元素,优化香包的配色,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美感;通过精准把握时代需求、审美变化与技术趋势,让香包文化与时俱进。从图案设计到功能拓展,香包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实践收获;触摸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香包馆。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作品令人惊叹,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心意。此行不仅让大家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更深刻领悟到:传承二字,从来不只是技艺的简单延续,而是匠心与热爱的接力。正是有人带着滚烫的热爱与执着,把老手艺一针一线缝进时光里,才让文化得以延续。
图为实践队合影
庆阳香包非遗文化博物馆早已超越了普通展示空间的意义,它更像一个鲜活的“非遗生存样本”,向世人证明:传统从不是僵化的过去式,而是能通过创新与当代生活对话的“现在进行时”。而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来稿 陈俐俐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信虹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