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在凉山州喜德县欣欣小学的课堂上,阿坝师范学院“语传‘礼’韵·‘彝’路同行”实践团的同学们正带领当地青少年练习普通话,清脆的童声里满是对语言的好奇与热情。2025年7月12日至19日,这支团队用一周时间,为近百名乡村孩子打造了一场“语言+文化”的成长之旅,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出征仪式
课程里藏巧思:让“说普通话”成为乐事
课堂上,孩子们争相举手展示学习成果。实践团深知,对青少年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以“礼”文化为切入点,构建起“传统礼仪传承+现代语言实践”的课程体系,把普通话教学融入经典诵读、趣味游戏和情景对话等多种形式当中,帮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纠正发音,感受语言韵律。
通过七天的教学,让孩子们从“怕开口”蜕变为“敢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会说”到“说好”的跨越。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教学活动
非遗进课堂:让文化传承有了青春模样
“彝族待客要先敬一杯酒,双手递上才显尊重……”喜德县非遗传承人金古阿且的到来,让课堂变成了生动的文化体验场。他一边讲述彝族礼仪故事,一边示范拱手、问候的规范动作,孩子们跟着模仿,眼神里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
课后,孩子们围着老师分享感受。实践团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青少年知道传统礼仪里藏着这么多道理。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更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中“尊重、友爱、团结”等价值观。当孩子们用普通话流利地介绍彝族婚丧嫁娶习俗时,语言的桥梁已悄然架起,连接起传统与现代,也拉近了民族心与心的距离。
图为非遗传承人金古阿且授课
从课堂到舞台:推普成果里见成长
欣欣小学汇报厅热闹非凡。推普成果汇演中,孩子们用传统礼仪动作展现礼仪之美,以情景表演还原课堂学习场景,一句句标准的普通话里,是看得见的进步。“这不仅是对实践成果的检验,更是孩子们用语言自信表达自我的舞台。”团队指导老师说。
“这种‘语言+文化’的模式,让推普工作有了温度和深度。”喜德县教体科局副局长吉力伟各在总结时点赞,“孩子们不仅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标准了,更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了民族认同,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图为成果汇报合影
一周的实践虽短,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两颗种子:一颗是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梦想,另一颗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族根脉的责任。当实践团成员离开时,孩子们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说:“老师,明年还来教我们呀……”
这句简单的约定,正是推普工作最珍贵的成果。阿坝师院的学子们用青春力量证明,当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相遇,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绽放出最动人的花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心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