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一建军节的荣光里,在边疆大地的广袤间,边疆戎耀实践队来自6个民族,7个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踏上了一场实践之旅。从线上会议的精心筹备到线下走访的深度探寻,从退役军人的峥嵘故事到军属家庭的默默坚守,从红色场馆的历史回响到边防一线的风雪担当,实践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忠诚,用倾听触摸初心,让军人精神在青春对话中愈发鲜活,让家国情怀在实践感悟中愈发厚重。
深入城乡,对话荣光:聆听老兵的坚守与传承
实践旅程自7月下旬启程。7月22日,团队召开线上会议确立调研方向。7月24日,实践队队员们奔赴新疆喀什市,采访了当兵23年的退役军人木沙江·依明。队员们走进他的家中,倾听这位老党员讲述军旅初心与坚持。木沙江家兄弟五人皆为军人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军人家庭”承载的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队队长木尼拉采访退役军人木沙江·依明
7月28日,队员们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采访了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退伍军人谢成军。这位经营月圆超市的退役军人,在店内设立便民服务点,为行动不便老人送货上门,定期慰问困难家庭,并带领家人邻居参与公益活动。荣誉证书是他退役后持续发光发热的注脚。
▲图为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退役军人谢成军合照及其部分荣誉证书
7月30日,实践队走进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博斯坦镇博孜尤勒贡村。在村委会协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30日上午,在米娜瓦尔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与15位军属面对面交流,询问关于各方面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一场感人的对话。从妈妈们的哽咽流泪中,从她们骄傲的笑脸中,实践队队员们懂得了军属们默默坚守的牵挂与不易,更读懂了军属们深植心底的家国情怀。30日下午,队员们挨户走访10余位军属家庭。军嫂独自持家,将军功章擦得锃亮,退役军人妻子笑谈丈夫保留“豆腐块”习惯,母亲摩挲边疆孩子照片念叨“孩子守国我守家”——这些故事让队员们认识到军属作为“幕后英雄”的伟大。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退役军人家属面对面交流现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退役军人家属合照
7月31日,实践队与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博斯坦镇博孜尤勒贡村村委会联合开展退役军人及现役军属慰问活动。队员们早早到场,与村干部一同整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物资,将每份物品仔细打包。活动现场暖意融融,队员们与村干部们逐一递送物资。现役军属玉热业提阿姨接过物品时连声道谢:“孩子在部队安心服役,全靠大家照顾。”队员们表示,听着老兵的峥嵘故事,看着军属的骄傲神情,更懂“岁月静好”的重量。此次活动,不仅传递了关怀,更让青春力量与军人精神紧紧相连。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干部向退役军人及现役军属递送慰问物资
▲图为退役军人及现役军属慰问活动活动现场
8月2日,实践队赴新疆奎屯市退伍军人魏新家中探访魏新。作为退役志愿兵、代理排长,魏新向队员详述了1984年入伍的军旅生涯。他回忆新兵训练的严苛细节:“班长要求齐步走的摆臂幅度、踢腿高度必须精准到厘米,这种磨炼锻造了军人铁一般的纪律性。”谈及军装承载的使命感,他特别提到参与地方民兵训练的经历:当群众因军人挺拔身姿而由衷赞叹时,更深刻体会到军装代表的荣誉与责任。退伍不褪色,他直言部队经历塑造了“做事认真、雷厉风行”的终身品质,并寄语青年学子珍惜时代机遇,掌握新科技技能。队员在魏新家中完成采访并合影留念,触摸到军旅精神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退役军人魏新
青春对话初心:实践队走进兵团石油公司,解码兵团精神的时代注脚
8月1日,实践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油有限公司,在一场深度座谈中,触摸兵团精神在能源战线的滚烫脉搏。企业发展轨迹里,藏着兵团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密码。“从‘马背送油’到‘智慧供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油不断线、岗不离人’的承诺。”座谈中,企业领导一个个激励人心的话语勾勒出兵团石油人“屯垦戍边、服务边疆”的初心图谱。队员们在记录中感悟:所谓兵团精神,是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不变的坚守——是老辈人用脚步丈量的戈壁路,是新一代用科技守护的能源线,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为国分忧、为国尽责”。这场座谈,让青春与责任相遇,更让传承有了清晰的方向。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油有限公司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油有限公司开展座谈
亲历历史,感悟“军垦精神”:戈壁荒滩变明珠
8月3日,实践队走进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文物间,回溯历代屯垦戍边的壮阔历史。唐代乌拉泊古城的复原场景前,大家凝视着出土的屯田工具,仿佛看见戍边将士一边操戈练兵,一边垦荒种粮的身影——这座曾属北庭都护府的军事重镇,印证着“屯垦兴则边疆宁”的历史逻辑。清代展区里,纪晓岚、林则徐的诗文手稿引人驻足。“西域咽喉地,屯耕亦重兵”的诗句,道出了戍边者的使命与坚守。队员们围在老兵捐赠的戍边日记前,字里行间的风沙与乡愁,让“家国”二字变得厚重。从汉唐烽燧到现代哨所,戍边精神一脉相承。此次参观,让大家读懂了边疆稳定背后,是一代代人用忠诚与汗水筑起的长城,更坚定了传承戍边精神、守护家国安宁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乌鲁木齐市博物馆
8月4日,队员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馆内“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辉煌成就”三大展区中,泛黄的《屯垦日记》、磨损的坎土曼、打满补丁的军大衣,无声诉说着第一代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艰辛。通过今昔地图对比(1955年地窝子与2023年现代化城市),队员们震撼于军垦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深刻领悟到“军垦精神”的时代内涵。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8月5日,实践队奔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馆内,泛黄照片定格着戍边先辈的身影:雪地里巡逻的战士睫毛凝霜,篝火旁标注防线的地图边角卷起,简陋营房前的国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曾守护阿勒泰峡谷,打满补丁的羊皮大衣见证过零下三十度的坚守,磨损的日记本上“守土有责”四字仍显滚烫。纪念馆里,队员们有幸与曾驻守阿勒泰的七旬老兵们亲切交流。老人抚着军功章说:“我们守的不只是边疆,更是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安宁。”纪念馆的红旗下,红色光影里,戍边精神的传承如烙印般刻入青年心间。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云端对话,情系雪域:致敬边关卫士的忠诚守护
8月6日,实践队线上连线西藏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的边防军人扎西江村。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巡逻任务的艰险:零下三十度的暴风雪、易滑坠的悬崖、暗藏冰缝的冰川及夏日沼泽。谈及执勤保障时,他提到抗寒装备、医疗保障和家属探亲条件带来的温暖。关于退役期望,他呼吁社会给予退役军人更多理解、耐心及就业医疗支持。战士“用脚步丈量边疆”的忠诚令队员动容。
▲图为边防军人扎西江村向实践队成员分析他的工作环境
边疆戎耀实践队此次活动的收获丰厚。无论是边防军人扎西江村在国境线上的无悔坚守,还是退伍军人魏新身上历久弥坚的军旅担当,抑或是军垦博物馆中铭刻的奋斗足迹,都深深融入队员们的思想血脉,成为滋养其成长的精神养分。同时,实践队着眼于边疆发展的现实所需,积极组织队员投身基层服务,助力文化传承。这一系列行动,切实推动了青春实践与红色基因的同频共振,让忠诚、坚守、奉献的军人精神与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军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稿:莫孟鑫、木尼拉,图片:热帕提、伊克热木江、买尔孜亚、浑德孜、泽西拉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热帕提·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