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践初心——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深耕阿城绽青春芳华

发布时间:2025-08-07 14: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雅欣、李彦泽   阅读 5.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引领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于7月27日前往阿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担当。

一、探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追溯金源历史

7月27日,哲学学院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金上京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此行旨在深入探寻金源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站在金上京博物馆内,凝视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实践队员仿佛穿越至铁马冰河的往昔,真切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融合的力量。这让大家对金代在北方边疆开发、民族融合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金源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的探寻更激励着队员们,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

二、走进非遗粘豆包加工厂,体悟乡村振兴举措

为了解非遗文化及乡村振兴举措,哲学学院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赴有“中国粘豆包第一镇”之称的哈尔滨阿城区亚沟镇,调研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非遗+产业”模式。在村干部和公司董事长葛红东带领下,调研团参观“天一•笨磨坊”粘豆包非遗文化体验展馆,了解粘豆包的历史、制作方法及东北民俗;随后走进加工厂,得知其选用阿城优质粘玉米为原料,实现机械化标准生产,除粘豆包外,紫皮黑蒜、生态鸭蛋等产品也广受认可,远销南方。亚沟镇通过推动非遗资源品牌化经营,吸引企业入驻,既保护了乡村文化,又助力可持续发展。调研团成员认识到,推动非遗“双创”是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扎根黑土地,青春赋能田野梦

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赴亚沟镇香瓜种植基地,开展“田间课堂”实践活动,旨在深化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感受现代农业魅力。在种植户引导下,队员们走进香瓜田,饱满的香瓜散发甜香。种植户一边打理瓜秧,一边讲解香瓜品种、生长周期、种植技术及销售秘诀,让队员们直观理解农业知识,体会“粒粒皆辛苦”,敬佩劳动者的付出。

经允许后,队员们在指导下观察瓜藤、采摘香瓜,虽动作生疏却热情高涨,体验收获喜悦与劳动价值。手中的香瓜成为连接课堂与田野的教材,让大家触摸到乡村振兴脉搏。此次活动既是农业科普与劳动教育课,也是了解国情农情的机会,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知农爱农兴农情怀。青年学子将继续走进乡村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四、探访大东集团奇石馆,邂逅大自然地质奥秘

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大东集团奇石馆,开启地质探秘之旅。此行旨在探寻地质演化与自然科普的融合路径,感受地球亿年变迁的魅力。步入展馆,厚重的地质气息扑面而来。

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沿三个展厅脉络,逐步揭开地球演化的神秘面纱。大家感慨:“每块岩石都是地球的日记,每件化石都是时光的信使。”此次探秘不仅让他们领略了地质演化的壮阔,更理解了资源保护与科普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大自然的地质奥秘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态教材。此次之行,团队在触摸自然奇迹中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共生”的理解,为探索乡村振兴中生态科普路径积累了鲜活素材。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格物乡村振兴调研团的青年学子们,以青春之名奔赴阿城,在“三下乡”的征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知识播撒在广袤乡村大地。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了解国情民情中深化认知,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增长才干。这次实践,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更在学子们心中种下责任与担当的种子。相信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宝贵经历,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撰文 | 张雅欣

供图 | 江锦涛

审核 | 赵慧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彦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