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禹河同行”实践队赴泉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7 12: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怀揣着对生态保护的热忱,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禹河同行”实践团于7月14日至22日踏上暑期“三下乡”征程,全方位助力河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一、精心筹备,明确方向

出发前,实践团召开动员大会。校团委书记李博诗老师详细讲解活动流程、目标与意义,强调要实实在在为河流保护出力。成员们热烈讨论,明确各自任务,为河流保护之旅做好充分准备。

二、交流合作,助力治理

实践团奔赴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与潘李河长深入交流。潘河长回顾去年河流治理成果,分析不足并分享今年工作设想。实践队员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建议,双方热烈讨论。下一步,实践队将细化方案,深化与建新镇合作。

三、科普学习,深化认知

实践团前往泉州市江南街道河长制主题公园。公园内生态景观与科普展板构成系统的河流保护科普资料。成员们专注学习河长制相关知识,涵盖起源、实施细则、责任划分及监督机制等,对河流保护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知。

四、实地参观,见证奇迹

走进泉州市排水中心,实践团见证污水“变干净”的神奇过程。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成员们参观污水处理流程,看着浑浊污水经复杂工序变成清澈水流排出,深刻认识到排水系统在河流保护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每一滴干净水背后的默默付出。

五、身体力行,守护河流

“禹河同行”实践团将守护河流视为己任。在江口码头与笋江大桥,成员们手持工具认真清理河岸与桥面垃圾。这一行动响应政策号召,激发青年环保热情,改善环境,挖掘河流文化内涵,构建可复制的河湖保护模式。他们还前往泉州市北滨江公园白水营园河岸再次清理垃圾,期望以自身行动传播保护河流理念,吸引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

六、文创赋能,传递理念

实践团李家宝和蔡雅琪同学将走访所见所闻融入文创设计。“禹”与鱼形相融,呼应实践团名称,传承大禹治水担当,激励护河行动;鱼代表河流生命,凸显对生态多样性的守护。蓝色主调契合河流视觉印象,传递纯净、环保理念。这些文创小物件成为连接团队、河流与公众的纽带,让实践行动产生长久影响。

七、实地操作,提升技能

实践团开启水质监测与检测学习行程。清晨,在泉州市丰泽区监测站副站长陈冠雄带领下,来到通源街水质监测点位。陈冠雄副站长示范采水操作,成员们认真记录细节。

随后,实践团来到泉州市水资源质量检测中心(北渠监测站),了解水样预处理到检测结果生成的全过程。成员们还亲自采样,体验完整操作过程,对水质监测与检测有了更深刻认识。

当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泉州市丰泽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纪荣芳带领参观多个专业实验室,详细介绍水质检测流程和关键指标测定原理。团队成员还上手操作仪器进行检测实验,如浊度检测。成员们还观摩了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水中多种元素的过程。活动最后,工作人员用PPT总结当天学习内容,帮助成员们巩固知识,系统认识水质检测工作。

八、童心趣味科普,播撒理念

“禹河同行”实践团积极走进社区,为小朋友们播撒环保理念种子。在泉州市群峰社区,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保护河流的重要性与小窍门,知识问答环节小朋友们踊跃抢答。此后,实践团陆续走进群山、东美、源淮、丰泽等社区,以多样化方式传递理念,让河流保护意识在小朋友心中生根发芽。

九、收获成长,继续前行

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禹河同行”实践团对河流保护理论知识理解更透彻,沟通、组织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河流保护理念播撒到更多人心中,提升当地群众环保意识,为区域河流保护工作注入青春力量。这场活动是实践终点,更是这群年轻人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继续前行的起点,他们将带着收获与责任,为守护美丽家园贡献更多青春能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