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犁,耕耘乡土:湖北大学“走近田野课堂”团队的乡土写作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7 15: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斯琳 吕彬雨含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湖北大学"走近田野课堂"三下乡团队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宁镇中心学校,开展乡土写作课堂——让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在乡土间生根发芽。团队引领着学生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文化记忆,在感知乡土魅力的同时提升观察力与表达能力,并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经典讲解:从名家笔法到乡土观察

课程前半段,团队从“扎根真实”和“锤炼语言”两个方面讲解写作技巧。主讲人这样引入:“写作就好比烹饪,今天的写作课有两个主题——真实的素材和巧妙的语言,它们就像烹饪里的原材料与调味剂,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

图为团队主讲人为同学们讲解写作技巧。

在讲解“扎根真实”这一核心环节时,团队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碧绿菜畦”、“光滑石井栏”及斑蝥“喷出烟雾”的细节描写,以及老舍《济南的春天》里“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生动刻画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写出真实生活体验。她强调,如同烹饪需要新鲜食材,写作需从熟悉的乡土环境中捕捉具体、鲜活的细节。

进入“锤炼语言”环节,主讲人则聚焦于如何写出生动的语言。先简要分析鲁迅用“窜”字精准描绘云雀飞姿、老舍以“顶”字传神表现松树承雪形态的例子,说明精准用词对刻画事物特征的重要性,再以文中“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山坡如穿带水纹花衣”等经典修辞为例,阐述了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对增强文字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显著效果。主讲人指出,恰当地运用这些语言技巧,如同为菜肴调味,能更有效地将观察所得和内心情感呈现给读者。

小组创作:拼出完整的家乡味道

“既然以美食讲了素材与语言的重要性,大家不妨来尝试写一写身边的美食。”主讲人以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对菌子的描写引入写作环节,写作采用分组写作形式,同学们六人一组合作完成一篇家乡美食写作。每组每个同学需分别描写食物的色、香、味、制作过程、食用场景及情感记忆这些部分,最终合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图为同学们开展自由写作。

成果展示:文字里的黔味乡情

团队成员穿梭于各组之间,指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描写技巧。课后,各小组交上了自己的作品。 有同学写“当游子背井离乡归来时,总是第一时间会去吃那一口洋芋粑。在洋芋粑的香味中,它是油的清香,混合着折耳根的香味,很难让游子忘怀。”也有同学写面包:“轻轻的撕开面包的包装,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使人直流口水,面包是圆润的,看到后使人想多吃几十个。”

图为主讲人与同学们探讨写作内容。

这堂别开生面的乡土写作课,以“田野课堂”为纽带,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与熟悉的生活,在主动观察、合作写作中深化了对乡土美食的认识。将名家经典与本土写作相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与语言表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当学生们执笔写下家乡美食的“色、香、味”时,身边的乡土便化作笔下鲜活的“黔味乡情”,完成了一次从“感受者”到“讲述者”的转变,实现了田野课堂将语文教学与乡土相结合的初衷。

图为团队成员与同学们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彬雨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