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魏东 王世扬)为探索新农产业的低碳发展之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绿野知行-沃土增碳团”深入河南新密乡村,重点开展了辣椒大棚实地探访与驻村扶农干部对接工作。
图为华水师生在当地辣椒大棚进行走访
团队首站深入新密市岳村镇白地村的辣椒种植大棚。队员们走进棚内,仔细察看辣椒长势与环境,与农业合作大棚的村干部交流。通过采访,团队基本掌握了60亩辣椒大棚的规模、管理及设备运行情况。交流中,多数干部普遍认同碳肥技术能提升辣椒品质的潜力,但对前期投入能否回本充满忧虑,“投钱多,辣椒价不稳,怕亏本”是普遍心声。对于“CO₂气肥”等新技术,村干部表示陌生且担心操作风险。这次探访清晰揭示了农业集体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成本恐惧与效益转出比的现实考量。
图为华水师生与村干部洽谈合作可能
带着大棚收集的问题,团队在指导老师刘军的带领下迅速转向与驻村农口干部裴仲阳的深度对接。团队向裴先生详细汇报了调研发现,特别是农户对高成本和新技术风险的深切担忧,传递了来自田间最真实的声音。双方围绕如何破局展开务实探讨:探讨能否能与校方合作先为椒农大规模应用前喂下一颗定心丸;商议由驻村工作队和村集体牵头组织小范围示范户,用实际效果带动周边;研究如何将低碳农业科普融入现有农民培训体系。驻村干部们对团队的技术方案表现出兴趣,认可其在提升辣椒效益和环保方面的价值,表示将积极协调资源,为“校农企”三方合作可能的试点提供场地、信息传达和组织保障,并希望团队细化经济效益分析以供决策参考。
图为华水师生与当地村干部活动留念
此次实践通过深入辣椒大棚和对接驻村干部,“绿野知行-沃土增碳团”成功搭建起沟通桥梁。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将“双碳”技术引入新农产业,必须深刻理解农民的经济考量,只有将技术创新、成本控制、认知提升与基层组织的政策资源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让低碳科技在乡村沃土生根,为新农产业的绿色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撰文 | 朱亚杰
图片 | 张泰源
一审 | 王世扬
二审 | 刘军
三审 | 马梦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