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 当东湖书院的墨香邂逅英歌的铿锵,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近日,由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学院、揭阳东湖书院、榕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主办,揭阳市蓝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揭阳市泓德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英歌筑梦先锋突击队及红旅英歌筑梦团共同承办的“英歌纹韵展启新章,脸谱研学承脉焕彩——非遗英歌印记主题展览”,在青砖黛瓦的书院中落下帷幕。这场展览以“传承+体验”为纽带,让观众在光影与互动中,触摸到英歌舞最鲜活的文化肌理。
揭幕时刻:共启英歌文化新篇
随着主持人张晓升的开场致辞,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学院团委副书记陈浩华、揭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陈树鹏、榕城区新阶联秘书长吴佳伟、榕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剪纸非遗传承人)徐树斌受邀上台,共同为展览揭幕。红绸落下的瞬间,英歌文化的历史长卷与当代活力就此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展览的开启,更是各界力量携手传承非遗的生动写照。揭阳东湖书院负责人黄盛欢在致辞中提到,英歌是潮汕精神的鲜活载体,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其魅力。话语间的期许,道出了这场活动的初心:让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当代语境中苏醒。
▲图为主持人张晓升为开幕式主持的场景
▲图为领导专家为主题展览揭幕
▲图为领导专家节目后进行合影留念
深度解码:从招式到灵魂的英歌印记
“英歌舞的每一个转身,都藏着梁山好汉的侠义;每一面脸谱,都写满潮汕人的精气神。”突击队队长林根辉的“英歌·印记”主题宣讲,为现场观众打开了理解英歌的窗口。从公孙胜的八卦旗引领,到时迁的灵动穿插;从刚劲的英歌槌击打到雄浑的锣鼓伴奏,宣讲将英歌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让听众读懂“国家级非遗”背后的厚重与灵动。展厅内,英歌服饰、道具与图文展板相映成趣:正龙纹样的长袍彰显角色身份,棱角分明的脸谱诉说人物性格,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英歌人的坚守。更有融入英歌元素的文创摆件错落其间——脸谱造型的书签、印着槌法纹样的帆布包、绘着阵法图案的折扇,让传统符号以更鲜活的姿态贴近生活。这些展品不仅是静态的呈现,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触摸到英歌传承的温度。
▲图为突击队队长林根辉为观众讲解非遗英歌舞——公益课堂
▲图为领导参观非遗英歌主题展览
▲图为突击队为领导讲解文创产品
▲图为游客参观主题展览场景
▲图为小朋友进行非遗英歌集章
脸谱共绘:笔墨间的传承接力
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脸谱DIY环节的热闹互动。领导嘉宾与小朋友们围坐一堂,在志愿者的生动讲解中,一同执笔体验英歌脸谱的绘制乐趣。平日里或庄重或忙碌的身影,此刻都卸下拘谨,化身非遗文化的“学徒”:有人凝神描摹脸谱轮廓,笔锋起落间藏着对传统的敬畏;有人细细晕染色彩层次,指尖流转着对细节的专注;还有人不时与身旁的小朋友相视一笑,用眼神交流创作的灵感。大人的沉稳与孩童的灵动在素坯上碰撞,墨色与彩笔共舞,让英歌脸谱从历史符号变成可触摸的传承,每一笔都写满对文化的热爱。
▲图为专家绘制英歌脸谱
▲图为专家领导绘制英歌脸谱
▲图为游客参与DIY英歌脸谱活动
▲图为小朋友绘制英歌脸谱
承脉焕彩:让英歌走向更远的未来
活动尾声,嘉宾与孩子们的大合影定格下这一温情时刻。自由参观环节中,观众们或驻足展板前追溯历史,或与榕义兴英歌队教练王洋交流招式细节,展厅内的每一处互动,都在为英歌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场展览虽已落幕,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发芽:当更多人知道英歌槌不仅是道具,更是精神的象征;当脸谱不再是陌生的图案,而是可亲手创作的文化符号,英歌舞的传承便有了更广阔的土壤。
▲图为活动结束进行大合照
正如东湖书院的飞檐始终守望文脉,英歌的鼓点也将永远回荡在潮汕大地。这场以“青春赋能”为笔、以“传承创新”为墨的文化实践,终将让英歌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更璀璨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根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